史話》以碑說話:在浙江,國共誰纔是抗戰主力?(徐全)

嘉善泗洲公園, 10米長的抗日嘉善阻擊戰紀念碑上7箇中國士兵的浮雕。(新華網)

在中國浙江,對日抗戰的主要力量到底是誰?本文就以紀念碑和公墓來說話,告訴讀者國軍在這個中國最富庶省分曾經付出的代價和犧牲。縱使他們的紀念碑都被推到,縱使他們都被挫骨揚灰,但歷史就是歷史,沒有人能夠改寫,也沒有人能夠讓子孫後代遺忘。

溫州鬆台山 國軍紀念碑被摧毀、官方拒重建

在溫州鬆台山,曾經有一座和國軍暫編第三十三師有關的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這座紀念碑的故事,或許頗能夠成爲我們理解國軍紀念碑在中國大陸現狀的一個切入點。

1940年4月,浙江抗日自衛部隊第一、第六、第八支隊和第五區總隊並編爲抗日自衛第二縱隊,10月改編爲國軍暫編第三十三師,隸屬暫編第九軍。歸屬於第三戰區第十集團軍,1942 年10月,改隸國軍第八十八軍。抗戰勝利時分,部隊番號撤銷。

中國溫州文史專家王長明對這座紀念碑的來龍去脈進行了非常深入的考察。先後發表《鬆台山抗敵陣亡將士紀念碑考述》(原載《溫州通史編纂編纂通訊》2016年第2期)和〈鬆台山抗敵陣亡將士紀念碑續考〉、《溫州讀書報》2022年第9期,總304期,四版)等文章,對紀念碑的建造緣由、造型、碑文、摧毀經過進行細緻考察。

根據王長明的研究,此碑全稱爲「陸軍暫編第三十三師暨溫屬各縣地方團隊四一九、七一一之役抗敵陣亡將士紀念碑」,碑名由國府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竑題寫,下有印章。至於建碑緣由,則是爲了紀念在對日抗戰中,日軍兩次進攻溫州戰鬥中,分別是1941年的「四一九戰役」和1942年的「七一一戰役」。這也是紀念碑名稱之中出現「四一九」和「七一一」的原因。建造時間是1943年。王長明整理了這座紀念碑的部分碑文如下:

「陸軍暫編第三十三師暨溫屬各縣抗敵陣亡官兵紀念碑碑記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中日戰爭作,今國民政府主席蔣公神武天縱,量敵慮勝,命將出師。以溫臺濱海之區,敵必擾竄,特設溫臺防守司令部於永嘉。越三載,陸軍暫編第三十三師師長興寧蕭中將冀勉奉命蒞溫,兼任司令。維時淮徐不守,江漢繼陷,東南名城,半罹鋒鏑,獨溫州猶民物殷賬,閭閻安堵,流亡羣集,有賓至如歸之慨。敵雖以飛機艦隊屢肆威脅,我軍嚴爲防範,斥侯相屬,而𨱓鬥不驚。迨三十年四月十九日黎明,敵遽以飛機掩護軍艦,乘棹入飛雲江犯裡安,遂逾桐嶺,攻永嘉,圖沿甌江而上窺青田。我軍在巖門扼守,遂截擊之。敵挫而潰,仍南竄下艦遁。旬日之間,永嘉、裡安先後克復。同時台州海門鎮……十五日克復永嘉,第三團團長鍾學棟奉令渡江追擊,自港頭西上,經白埠、船寮、芝谿、海口、石帆,疾趨數百里,連戰皆捷,殘敵披靡。青田、麗水相繼收復。二十八日,學棟軍入麗水城,浙東敵勢至此而大挫矣。此二役也,我第三十三師暨地方團隊,以暫編初練之衆,摧驕暴鴟張之寇。永康之戰,突圍陷陣,巖門、普明寺、蓮花心、渚浦嶺、梧埏諸戰,奪關據險,均前仆後繼。營長以下殉職者七百餘人,何其壯也!今距戰事之始,已逾七載,永嘉克復,亦越年餘,皆由諸將士捍衛疆土,不惜縻踵捐軀之所致。緬懷戰役,僉謂宜有紀念,以垂不朽。附郭鬆台山麓鬱翠蔥蘢,俯納全景,爲郡人士登臨眺覽之所。因就山闢中正公園,樹第三十三師暨各縣地方團隊抗敵陣亡官兵紀念碑於其巔,以昭忠烈。議既定,羣情踊躍,爭先集資,中將復拔節餘犒勞費四萬金以爲倡,命所部山炮連連長周亞障董其事。亞障嘗領裡安縣自衛大隊,當三十一年之役,縱橫出擊,以驍勇聞。令率部駐鬆台山中,版築經營,躬率官兵任之,不奪民,時行落成矣。部民梅雨清嘗登□□,天風浩蕩,雲霧上下,相與慨嘆,□□□績,毅魄英魂,若臨在右,沒者……

上等兵楊德茂……中士班長……七一一之役

第一團上尉副營長……上尉連長……溫屬各縣殉難民衆芳名列後

……建築委員會主任委員 張寶琛 委員……」

和其他國軍紀念碑一樣,這座紀念碑在1949年中共建政之後被摧毀。摧毀這座紀念碑的時間並非文化大革命時期,而是在更早期。這說明摧毀國軍歷史遺蹟並不是文革時期的脫序之舉,而是承平時期的官方政策。

根據王長明的研究,具體來說,據中國溫州市檔案館檔案(檔案號J051-015-052-066)記載,1964年9月24日,溫州市服裝公司一名姓吳的職工給中共溫州市委負責人寫信,要求迅速拆除鬆臺公園內的國軍暫編第三十三師抗敵陣亡將士紀念碑,改建所謂的「抗日犧牲革命烈士紀念碑」。此人的理由是,先總統蔣公及國軍「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欺壓人民,面對日寇望風而逃,此碑爲其歌功頌德,誇飾戰績,溫州人民不答應。」次日起至當年10月4日,中共溫州市委、市人民委員會(即市政府)多位負責人相繼作出批示,意謂「經民政、教育等部門調查,來信所反映情況屬實,同意拆除。」同年10月27日,中共當地民政局向市人民委員會呈報《關於拆除「僞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的意見》文件,稱「請市人委責成有關部門予以拆除,拆除後如經費有可能,改建一座涼亭,供羣衆遊覽休息之用。」同年11月9日下午,中共當地市人民委員會召集宣傳、建工、園林等部門負責人在鬆台山召開現場會,並要求建工局與園林管理處在當年11月15日前拆完。現場會確定拆碑的首要理由是:「此碑不敢稱抗日,而稱抗敵陣亡將士紀念碑,此『敵』係指共產黨人,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正是如此。」同年11月15日,市人民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在民政的拆碑意見上批註「已予拆除」。這座抗敵陣亡將士紀念碑從此消失。

這座紀念碑被摧毀,但卻其歷史記憶卻一直留在當地民衆心中。2015年抗戰勝利70週年前後,溫州衆多社會賢達向當局提出要重建這座紀念碑。不過,在編號爲「溫民提〔2017〕87號」的中共溫州民政局文件中,完全拒絕了重建這一紀念碑的呼籲,理由是紀念碑已經被拆除,如果重建,屬於新建紀念設施,要由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且建立這樣的紀念設施,中共中央的原則是從嚴從緊控制;因而拒絕了民間提議。具體迴文如下:

「近年來,我市曾有多位政協委員、市民代表爲重建紀念碑而提出建議,獻計獻策。但如在鬆台山原址上重建抗戰紀念碑,屬新建紀念設施。依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嚴格執行建立紀念設施有關規定的通知》(中辦發〔1996〕5號)規定,『未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不得在公共場所、工作區域修建任何歷史事件的紀念設施』。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新建改擴建紀念設施管理的通知》(中辦發〔2014〕2號)規定:『申報新建改擴建紀念設施,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和人民政府、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各人民團體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請示』,『申報新建改擴建紀念設施,必須堅持誰申報誰負責、從嚴從緊控制的原則』。從新建紀念設施角度,重建抗日戰爭紀念碑不符合黨中央、國務院相關文件精神。」

但筆者始終不能明白:紀念碑原本存在,系被當地官方拆除;如今恢復原狀,爲何變爲新建?以此理由拒絕正義復位,難以服衆。

如今,在溫州,民衆爲了恢復這座紀念碑的努力仍在持續…

嘉善紀念碑 湘西子弟血灑華東

在浙江嘉善,曾經有一座由當地政府在1945年抗戰勝利時修建的國軍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以追懷在1937年保衛嘉善而陣亡的國軍官兵,主要涉及到的部隊是國軍第一二八師。

國軍第一二八師原爲湘西地方部隊,1937年10月由新編第三十四師編成。同年11月前由浙江寧波前往嘉興,參加淞滬會戰。期間隸屬第三戰區之第十集團軍。1938年4月隸屬第七十軍。同年7月,番號撤銷。

根據紀念碑碑文記載,在浙江作戰期間,1937年11月,國軍第一二八師及國府民衆武裝在嘉善一帶負責阻擊日軍,與對方進行了七晝夜的作戰,全師7000餘人僅剩餘不到3000人。1945年抗戰勝利後首個雙十國慶,爲紀念第一二八師守衛嘉善的歷史,當地特修建紀念碑,以作表彰。紀念碑稱爲「嘉善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銘文如下:

「嘉善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銘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六日,縣長王定中護印入城,全縣底定。乃於戎馬倥傯、餉糈擾攘之際,首於東城口建樹抗戰陣亡將士碑。亟所先而榮所敬也。城陷於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倭軍自東面來,門以內棟宇熸焉。時吾軍亙鐵路東西官塘逶迤作殊死戰,張匯塘、斜港上尤烈。全城義民去而之他,越三日有潛歸者,睹軍民之死以千百計,道旁堅穴累累,軍士擎槍死守,有彈藥盡而兀立僵斃者。戰事連八年,我軍之留後者,轉入者,時日有加,而效命尤多。三十二年四月十五日,今縣長王奉命率隊入境,轉戰路南北,於是有吳興、烏鎮之役導夫先路;嘉興、新篁之役威懾敵寇。卒於縣雙溪鄉樹之基,聚縣府部隊諸人士而爲平寇村。溯期間斷脰折肱,洞腹迸腦者,數以百千計,諸皆先勝利而陣亡矣。主其事與預期役者,當入城之始,胥不敢恃以爲功,孜孜惟先烈是念,亟所先而崇所敬也。銘曰:

驅逐倭寇,頻翦吾土,矜此嘉善,浙之疆圉。華亭轉輸,滬杭鍵鎖。將士攻守,撝血灑雨。赴死飴甘,爭村荼苦。抉目東門,驚以西宇。靈真不忒,幸來縣府。碧血丹心,垂視千古。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十月十日

縣長 王定中立

邑人 張鳳撰

嘉興 莫我舍書」

這座紀念碑在1949年中共建政之後被完全摧毀。中共在當地的官方後來有建立記事碑及阻擊戰紀念館。

湘軍之血 小戰鬥亦該被銘記

國軍第十六師屬於湘軍何鍵部。對日抗戰爆發後,曾先後參加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後隸屬第八十六軍參加第三戰區冬季攻勢作戰,1940年參加寧波作戰,1941年4月參加浙東作戰,1941年9月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1943年隸屬第七十五軍參加鄂西會戰和常德會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7月17日的寧波戰役,國軍第十六師官兵和國軍第一九四師官兵共同守衛鎮海要塞,成功擊退日軍,付出500餘人陣亡的代價。戰後國軍修建抗日烈士墓,2015年遷葬寧波北侖小港。

據《餘杭歷史文化研究叢書——徑山勝覽》(朱金坤總主編;汪宏兒主編,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第178頁記載,國軍第十六師在1940年10月的諸暨戰役中,英勇抵抗日軍,收復諸暨後在多處建立陣亡將士墓。目前已知的有陶朱街道三都二村青龍角廟的陣亡將士墓和應店街鎮的陣亡將士墓。

陶朱街道三都二村青龍角廟的陣亡將士墓,墓碑額部鐫刻「志勇救國」;中間鐫刻「陸軍第十六師第四十七團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在諸暨三都抗日之役,忠勇救國陣亡將士排長陸字書、曾忠、劉西川、向八仔、何天富等五十餘名之合墓」,題款爲「陸軍十六師四十七團團長石補天率全團官兵敬立」。

據中國紹興門戶網2016年4月20日文章《76年前的抗戰陣亡將士墓碑重見天日》記載,在中國1950年代「大躍進」之時,青龍角廟被拆除,安葬國軍陣亡將士的墳墓堆也被毀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建設南泉嶺水庫時,有村民將石碑拆除準備用作砌石。當時有個負責人當過兵,看到墓碑上的字後,勸阻了村民。後來墓碑被村民擡了回去,輾轉流離,之後很長時間內,就不見了蹤影,下落不明。抗戰勝利70週年前後,墓碑被發現。

而雀尾嶺戰鬥的陣亡將士墓位於如今的諸暨應店街鎮。墓碑上方額篆「功在黨國」字樣,中間鐫刻「陸軍第十六師第四十七團與二十九年十月十五日在諸暨應店街抗日之戰役擔任掩護任務之陣亡烈士林學成、陳老振等九十四名之墓」,題款爲「陸軍十六師第四十七團團長石補天率全團官兵敬立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

何鍵的另一隻部隊國軍第十九師,也在浙江留下了足跡。在中國浙江杭州黃湖鎮,有一座與國軍第十九師有關的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位於鎮西北木魚嶺東南山坡,建於1947年。國軍第十九師於對日抗戰爆發後隸屬國軍第七十軍參加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等大型戰鬥。

1937年12月23日,日軍由安吉方向入侵餘杭,向杭州進犯。國軍第十九師阻敵東進。國軍第十九師官兵奉命阻擊,戰鬥持續近12小時,傷亡慘重。1947年,黃湖當地民衆在三官堂立碑紀念。紀念碑頂端刻有青天白日徽,下直刻「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如今,紀念碑依舊存在。

石碑之鐫刻 國軍之膏血

在對日抗戰時期,浙江是中共武裝的活動區域,因此國軍與中共武裝不時發生衝突。也因此,國軍在浙江的抗日曆史遺蹟,多數在1949年之後被毀;即便不被毀,也是處在雜草叢生的荒郊野外。如今,有形的國軍紀念碑、公墓在浙江或許已經很少;或許找到的也只是殘垣斷壁和不完整的殘碑,但即便如此,碑上的每一個字都是國軍將士的膏血,都值得後人銘記。國軍在浙江的抗戰歷史,需要流傳下去。不論遭遇多麼大的困難和阻力,當曾經參加過那場戰爭的國軍將士已不能言,就需要我們爲他們的歷史樹碑立傳而再言、代言。

(作者爲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