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郭冠英專欄/兩岸同安話金門(三)

1985年,元旦開國慶典中「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標語升空。(中時攝影組攝)

模糊本是想維持現狀,但當一方堅持破壞現狀,其他兩方也難繼續保持現狀。現狀本來是和平,現在,和平將被打破,模糊帶來了危險,美國也如此宣稱。

美國人在四十年前,已想把中國分裂的現狀弄得更清楚點。她宣稱她艦隊的防衛線是臺灣海峽中線,金門、馬祖這些離島自然不屬在內。她勸蔣介石考慮放棄這些離島,它們跟大陸太近,與臺灣又太遠,難守易失。六十年代初,尼克森與甘乃迪的電視辯論,就談到金馬問題,尼克森主張維持,甘乃迪主張放棄。如果蔣介石想臺灣獨立,他自然不能再佔着這些島嶼,這就如夏威夷獨立了卻仍佔有美國舊金山灣內的天使島一樣的荒謬。可是蔣介石要的是統一中國,他視這些島嶼是反攻大陸的跳板,是他的反共基地。他把這個跳板給挖空了。金門有世界上最密集的坑道,號稱固若金湯,這種戰術上的防禦性似乎與蔣介石戰略上的攻擊性相矛盾。但他看到的金門不只是一個軍事堡壘,它更是個精神堡壘。它是與祖國大陸的心裡聯繫。金門,成了他與中國的臍帶,他要牢牢把它守住。在這點共同瞭解上,對岸的中國主政者,也不想把這臍帶斬斷。

一九五八年那次砲擊,反而是把美國設下的冷戰封鎖線給引到大陸的沿海,美國雖然爭辯是否應明確宣示只應限於臺海中線,但最後仍是模糊了下來。金門、馬祖是屬於中國,但哪一個中國?只有等一箇中國成了問題時再去考慮吧!

蔣介石常回到這些島上,召集那些他從大陸帶來的軍官,鼓勵他們的士氣。號召他們要「勿忘在莒」,不要忘記了他們反攻復國的使命。他有時同他的兒子坐在這個島上,眺望對岸的大陸,懷念他的家鄉。雖然,他再也沒能回去。一九七五年,他在臺北去世。他的棺材是放在一塊石座上面,那是「暫厝」。他要等中國統一,葬回中國。

他的兒子蔣經國繼承了他的家業,當砲聲沈寂下來,反攻的夢想放棄以後,他專注於建設臺灣。他給臺灣帶來了良好的經濟發展,政治改革也逐漸展開。他開始大量引用本地人進入政府,也維持一個廉潔的政府。諷刺的是,這倒與他早年的共產黨教育有關。他還提拔了一個早年的共黨傾─李登輝,做他的副手,因爲他認爲在諸多的臺灣人中,這個人最能堅持「中國統一」的觀念。

他把口號變了:「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他說,他要與大陸做制度的競賽,統一,不光靠武力,當然,他絕沒放棄武力。

八十年代,這種標語出現在臺灣的各角落,現在,只有少數留了下來,這是最大的一塊,在金門。

當然,這也不完全是文字遊戲。中國大陸已從極左的政治路線修正過來,她宣稱要走改革開放的道路。臺海的穩定對此很重要。一九七九年中美關係正常化,中國宣稱採用和平的手段完成國家統一,只要承認一箇中國,一切都好談。臺灣可以保有她的制度和軍隊,內戰可以談判結束,大陸願與臺灣充分合作,甚至借重臺灣經驗。只要臺灣不走獨立。這就是鄧小平提出來的「一國兩制」方案。(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