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車籠埔人間煉獄──師管區陰晴之1(方述斌)

民國42年蔣介石(前排中間持杖者)親臨視察成功嶺新兵訓練中心的整建工程,父親 (前排左一)陪同在側解說。(照片:作者方述斌提供)

民國39年5月舟山大撤退之後,蔣介石發表「告全臺灣同胞文」喊出「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誓言帶領追隨他入臺的百萬軍民重返大陸家園。那時候全民備戰,枕戈待旦,全島一切以反攻大陸爲最高指導原則,因此充員戰士的徵召和訓練成爲至關重要的首要工作。

民國41年6月1日國防部下令,將第87軍軍部及第211師司令部改編爲臺中師管區,父親方紹漢以211師首席少將副師長轉任首屆師管區首席少將副司令,職責主要負責臺灣中部7個縣市的後備軍人的訓練、組織和動員,以及地方警備的管理與調配,另外還負有保安、民防等重要任務。

民國41年國防部任命父親方紹漢擔任臺中師管區首席少將副司令。(照片:作者方述斌提供)

父親說,《中華民國兵役法》於民國25年3月1號付諸施行,26年抗日軍興,當時爲了因應軍事動員需要,分別在江蘇、浙江、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陝西等8個省分分別設置兵役管區,全國共計25個師管區和56個團管區,並且又在各省縣市內設立「國民軍訓委員會」。

民國28年再將各省兵役管區與「國民軍訓委員會」合併改組成爲軍、師、團管區3個層級的司令部。民國35年6月國府再次重新畫分全國爲17個軍管區、60個師管區和199個團管區,專門負責兵員徵集及訓練工作。 後來因爲國共內戰日益激烈,兵員徵集十分困難,所以到了38年時其組織功能幾乎完全喪失。

臺灣地區則在民國36年開始設置師管區,下轄基隆、臺中和臺南等3個團管區。38年1月又將其全部撤銷後改設軍管區,軍管區司令由省主席兼任,但4月份又遭撤銷,這個期間經過數度改變,終於在40年底國防部設置動員局,恢復師、團管區編制,並且依據「軍事動員體制法條」把整個臺灣地區畫成臺北、臺中、臺南及臺東等4個師管區來管轄。

民國41年5月份國防部着手把陸軍56師司令部和所轄的166、168、199等3個團,改編成爲「臺北師管區司令部」,下轄宜蘭、基隆、臺北、桃園、新竹等五縣級團管區。

又把陸軍87軍軍部和211師改編成爲「臺中師管區司令部」,下轄苗栗 、臺中、臺中市、彰化、嘉義、南投和雲林等7個縣級團管區。

同時又將陸軍64師、96師和16師合成編爲「臺南師管區司令部」,下轄臺南、臺南市、高雄、屏東和澎湖等5個縣級團管區。

最後於同年8月以陸軍的第8師和50師爲主,編成「臺東師管區司令部」,下轄花蓮和臺東兩個團管區。至於臺北市和高雄市兩地的團管區則直隸國防部動員局。

父親任職臺中師管區期間,同仁們全力推動整建成功嶺、竹子坑、坪林和車籠埔等四大士兵訓練中心,當時蔣介石經常抽空親臨工程進度,並常對訓練場地設施和教材科目提出指導,足見「練兵」一事在其心中的重要程度。經過將近3年的努力,各項整建計劃陸續圓滿結束,父親亦屢獲國防部嘉獎,並且獲頒忠勤勳章一座。

成功嶺位於今日臺中市烏日區大肚臺地上,日據時期它是日本人及臺灣有錢皇民纔有資格與財力去消費的跑馬場以和高爾夫球場。日本第16任臺灣總督中川健藏非常喜歡到此處觀看賽馬及打高爾夫球,後因其家屬與好友屢屢抱怨此地交通不方便,沒有火車與汽車直達,中川遂於民國23年在此地專門設立了「遊園地前車站」。民國34年臺灣光復後,國軍接收此地後就將其改爲「成功基地」,專門預備作爲士兵訓練場地。

父親回憶,民國47年7月「八二三砲戰」前夕,臺海兩岸對峙情勢日益緊張,國軍在日軍顧問「白團」的建議之下,採納了「義務兵服役制度」與「預官服役制度」,同時蔣介石命令國防部訂定「大專學生暑期集訓辦法」,規定即將進入大專就讀的所有男性學生,經過健康體檢後,必須接受爲期12周的暑期訓練,作爲預備軍官的養成教育。同時嚴格規定,凡在校大專院校學生的軍訓成績不及格者,將在畢業前喪失參加預官考試的資格,而且畢業後只能以士兵資格進入軍中服役。

這項「大專集訓制度」一直沿用至民國88年才廢除,前後40年間共計130多萬大專學生接受過嚴格的軍事教育洗禮。當年軍中標榜的口號 :「鐵的紀律、愛的教育」以及「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相信在許多男兒心中都留下了不能磨滅的酸甜苦辣記憶。當時民間談戀愛的青年男女,到了論及婚嫁的時候,女方家長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經常是「當過兵沒有?」,藉着服兵役來驗證東牀佳婿的身心體魄,亦充分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

民國66年夏天筆者亦在成功嶺接受大專學生軍事集訓,有一天早晨父親前來營區探視,由當時的「全國大專集訓中心」班主任朱致遠中將陪同參觀成功嶺各項軍事設施,父親也當場回憶並向朱解說成功嶺開創時期的原始地貌及開闢整建過程,兩人相談甚歡,整整聊了兩個多小時。父親說,朱是陸軍官校16期的小學弟,傅作義降共時,曾在北平擔任中尉副連長,後又服役金門,雖從未直接隸屬過父親,但因彼此駐地相鄰,故已久聞父親之名,朱後來因績效卓着,陸續升任陸軍官校校長及陸軍副總司令。

當時全臺灣中部的四大兵員集訓中心,除了知名度最高與設備最完善的「成功嶺」之外,還有位於今日臺中市太平區的「車籠埔」和「坪林」兩個訓練基地。另外,「竹仔坑」訓練基地則設在臺中市大里區。

「竹仔坑」即爲現今臺中市大里區的健民裡,過去因爲此地盛產竹子而得名,在清朝及日據時代,均屬於原住民活躍的番仔寮。「竹仔坑」本來地理偏僻、人煙罕見,但是自從訓練基地在此建立後,吸引許多平地人前來營區周圍建屋居住及開設商鋪營生,因此逐漸成就了今日大里地區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

「車籠埔」名字由來十分古怪, 它位於頭汴坑溪和草湖溪中間的沖積扇上 ,早在清乾隆55年就已發展成完整聚落形態,根據地方文獻記載其正確名稱應是「車輪埔」或「車人埔」,相傳以前當地漢人與原住民之間,常因爭取生存空間發生衝突,有一回時值年節期間,一天夜晚製糖廠工人完成祭祀媽祖儀式後正在吃飯,突然遭遇大股原住民戰士襲擊,這件事件造成平地人的死傷逾百人,事後當地村民必須動用牛車數十輛,每車都載滿交疊屍體魚貫運出埋葬,因此得名。

「車籠埔」包括今日太平區的光隆、福隆、興隆、永隆和德隆5個裡。 「車籠埔新兵訓練中心」即位於光隆裡內,這個基地主要整訓對像爲新進士兵和士官,並且以嚴酷的訓練手段及刁鑽的整人花招聞名全國,因此頗讓年輕人聞之喪膽。當年社會流傳有「血濺車籠埔,淚灑關東橋 (按:關東橋爲新竹的新兵訓練中心)」的可怕傳言。雖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每年各梯次舉行的分發抽籤大會中,抽到這兩個訓練中心受訓的年青人經常當場淚崩,有的人甚至恐懼的癱軟昏倒在地,這種有趣的情景成爲當時上報率頗高的社會新聞。

早年的「車籠埔新兵訓練中心」的確在民間存在着「人間煉獄」的負面形容,每梯次到此受訓的充員戰士幾乎都會發生十餘起因爲精神及體力不堪負荷以至選擇半夜輕生,或者承受不住高強度訓練項目因此當場虛脫崩潰的悲慘事件,父親爲此不斷髮生的悲劇感到十分生氣與難過,屢次到這個訓練中心視察,並且經常對負責訓練的軍官與士官長訓話,三令五申嚴禁軍中施行不正當手段的管教和體罰。

父親說,當年臺灣中部的練兵基地中以「坪林營區」佔地最爲廣闊,高達50餘公頃。此地在日據時期爲臺中東飛行場,後來被國軍改建爲新兵訓練及駕訓中心,當年臺灣中部地區大約5成的充員戰士都由這個訓練中心負責整訓,每一期新兵訓練完成後舉行的結業儀式,父親都會親至現場頒獎和訓話。直至民國80年後,由於營區周邊平民人數及商業活動激增,加上鄰近的勤益工專升格爲科技大學,國防部便將部分營區無償移撥給「勤益科技大學」使用,又將部分營區交由臺中市政府改建成爲「坪林森林公園」,剩下的一部分營區則保留下來成爲「愛國者飛彈基地」。

(作者爲作家)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