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26年重啓!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補充國有大行資本,相關工作已經啓動

10月12日,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介紹財政部近期一攬子增量政策舉措時提到,將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提升這些銀行抵禦風險和信貸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這也意味着,繼上世紀90年代財政部通過發行特別國債爲四大行注資之後,這項工具時隔26年再次被重啓。

此前,9月24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在國新辦發佈會上透露,經研究,國家計劃對六家大型商業銀行增加核心一級資本,將按照“統籌推進、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實施。

這也是國有大行時隔15年左右再次迎來國家注資,此前已有過三輪主要注資:第一次是1998年,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向四大行注資2700億元;第二次是2003~2007年,財政部通過中央匯金向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分別注資並實現A/H股兩地上市;第三次是2010年,工行、建行、中行、交行通過配股補充資本;農業銀行、郵儲、交行陸續通過IPO和定增等方式募資。

對於增資背景,李雲澤提到,近年來,大型商業銀行主要依靠自身利潤留存的方式來增加資本,但隨着銀行減費讓利的力度不斷加大,淨息差有所收窄,利潤增速逐步放緩,需要統籌內部和外部等多種渠道來充實資本。

多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結合歷史經驗和當前實際,不排除重啓特殊國債發行補充大行資本的可能。不少觀點認爲,此輪注資與上一輪相似,旨在應對資產和內生資本補充速度剪刀差走闊帶來的資本壓力,但與前幾輪國有大行注資重在消化不良資產的被動行爲相比,此次注資更多是一種應對未來風險的主動行爲。

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在發佈會上表示,過去幾年,一些地方中小銀行的資本金已經進行了補充,在當前形勢下,有必要通過適當的方式支持國有大型銀行進一步增加核心一級資本,不僅能夠提升銀行穩健經營的能力,也可以發揮資本的槓桿撬動作用,增強信貸的投放能力,進一步加大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力度,爲推動宏觀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振市場信心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根據國務院授權,財政部負責集中統一履行國有金融資本的出資人職責,其中就包括建立國有金融機構的資本補充和動態調整機制。”廖岷表示,財政部這次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按照“統籌推進、分批分期、一行一策”的思路,積極通過發行特別國債等渠道來籌集資金,穩妥有序地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進一步增加核心一級資本。

廖岷透露,這項工作已經啓動,財政部已經會同有關金融監管部門成立了跨部門的工作機制,爲各家商業銀行加快完成各項工作提供高效的服務,目前正在等待各家銀行提交資本補充方案。他強調,國有大型銀行作爲上市銀行,對於具體的補充資本計劃,各家銀行後續將按照有關規定及時依法地進行信息披露。

截至2024年6月末,6家國有大型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平均爲12.3%。根據中金公司此前測算,在一定假設條件下,若注資提升六大行核心一級充足率0.5個百分點、1個百分點、2個百分點,隱含緩解銀行資本壓力2年、5年、10年,分別需要注資規模在0.5萬億元、1.1萬億元、2.1萬億元左右。

考慮到目前不同大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水平差異較大,監管要求也有差別,有研究人士認爲,按照一行一策的思路推進較爲合理。根據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的要求,四大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底線分別爲9.0%、8.5%、8.0%。從半年報來看,目前建行、工行距離監管要求空間較大,在5個百分點左右,交行、郵儲距離監管要求不足2個百分點,相對空間更小。(詳見報道《大行時隔十餘年將再迎注資,銀行股再融資難題待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