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法案》未納入美國參議院NDAA,藥明康德等CXO概念股全線上漲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韓利明 上海報道
隨着美國內部各方持續博弈,籠罩在中國生物科技企業頭上的“生物安全法案”不斷變化,走向更加明朗,或將迎來“終章”。
當地時間9月19日,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SASC)官網顯示,SASC主席和首席委員提交了一份“管理者一攬子計劃”( “manager’s package”),其中包含對SASC通過的《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的93項修正案。針對中國部分生物公司的《生物安全法案》未被納入其中。
今年6月,藥明康德管理層曾在2023年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關於將《生物安全法案》加入NDAA的修正案未能獲得衆議院規則委員會的批准,因此《生物安全法案》目前不會進入衆議院的《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的立法議程。”
據悉,NDAA是一項美國聯邦法律,每年通過一次,用於規定美國國防部的預算、支出和政策。有業內人士分析,“衆議院和參議院版本的NDAA均不含《生物安全法案》,意味着立法快捷通道技術性‘流產’,僅剩單獨立法途徑。”
受此利好消息的影響,CXO(醫藥研發生產外包企業)(港股)全線上漲。截至9月20日收盤,康龍化成(03759.HK)收報11.14港元/股,上漲12.87%;藥明康德(02359.HK)收報42.5港元/股,上漲11.7%;藥明生物(02269.HK)收報13.38港元/股,上漲10.4%;昭衍新藥、凱萊英、泰格醫藥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值得一提的是,藥明康德(603259.SH)在A股市場收報40.58元/股,微跌0.25%。
風波不斷
美國擬議《生物安全法案》事件發展至今已有半年。
從進展上看,今年3月6日,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以11:1的壓倒性投票結果,通過了參議院版“生物安全法案”草案(S.3558)。
5月中旬,美國衆議院監督與問責委員會(Committee onOversight and Accountability)針對最新修訂的“生物安全法”草案(編號:H.R.8333)召開了聽證會,並且以40票同意,1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該法案。
對比前述版本,衆議院版本草案設定了一個距當下將近八年的豁免期,亦即允許美國在2032年1月1日之前結束與法案中點名的中國生物技術公司的合作。此外,法案中點名的公司較之前新增了藥明生物,如此,被明確點名的中國公司便包括了藥明生物、藥明康德、華大集團、華大智造及其子公司Complete Genomics。
當地時間9月9日,美國衆議院以306票贊成、81票反對的壓倒性多數通過了編號H.R.8333的法案。但從數據來看,美國各方對該法案的贊成率從5月的97.6%下降到9月79.1%,中間僅隔了4個月。
彼時美富律師事務所上海辦公室管理合夥人兼併購/技術交易合夥人孫川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生物安全法案》H.R.8333的立法草案獲得美國衆議院通過後,還需要經由參議院投票通過,並由時任美國總統簽字,才能正式成爲法律。
“目前看來,美國兩黨對於該法案的支持相對一致且較高,年內通過的可能性比較高。”孫川分析,“有可能11月份之後,在年終一些法案中,把《生物安全法案》當作一個附件法案進行組合申請。”
9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主持例行記者會時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國國會衆議院審議通過有關法案,針對中國企業採取歧視性措施,美方應當放棄意識形態偏見,切實尊重市場原則和經貿規則,停止推進有關法案,停止濫用各種藉口無理打壓中國企業,爲各國企業提供公平公正和非歧視的營商環境。中國將繼續堅定維護本國企業的正當合法權益,我們也支持中國企業依法維護自身權益。”
築牢風險防禦
自捲入美國“生物安全法案”草案風波後,多家生物科技龍頭上市企業出現業績承壓的情況。
例如,今年上半年,藥明康德來自美國客戶收入107.1億元,剔除特定商業化生產項目同比下降1.2%。對比來看,來自歐洲客戶收入22.2億元,同比增長5.3%;來自中國客戶收入34.0億元,同比增長2.8%。同期,藥明生物的業績增速也在放緩。
而《生物安全法案》的風波也席捲到了本土創新藥企的身上。今年6月,有市場消息稱,美國衆議院“中國特設委員會”要求FBI及情報機構就金斯瑞生物科技及其三家子公司作簡要報告,以確認其運營是否受到中國政府的影響。
不少業內人士擔心《生物安全法案》將給中國生物技術公司的國際化佈局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美國《生物安全法案》主要影響美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企業,當然中國的CRO和CDMO企業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從美國Biotech公司的角度看,這或許能成爲他們投資中國境內CRO和CDMO企業的機會。”孫川表示。
孫川分析認爲,此前草案新增了長達八年的緩衝期條款,對於已經簽署了合同的企業而言,在草案剛出臺之際,根據合同期限、合作量等方面建立對策,逐漸減少甚至終止合同,在這個過程中,我國CXO企業不可避免會受到影響,特別是北美的業務量可能會有所減少。
在應對市場風險方面,美富律師事務所併購/私募股權合夥人趙蓉婧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指出,一方面,中國最領先的一部分生物醫藥科技公司在幾年前已經開始佈局出海,受包括美國《生物安全法案》等政治因素的影響,大家會加速這個進程。另一方面,出海的目的地並不侷限在美國,還包括歐洲、東南亞、中東等,各家企業都在尋找一個合適的國際化站點,以此爲支點鋪開來做。
“在出海問題上,不僅要聚焦創新藥,也要看到藥械和消費醫療,得益於國內的生產能力和價格優勢,在打通海外銷售網絡的情況下,這些企業出海是更合理且有利的。”趙蓉婧補充,“在無法完全規避美國在政治上對我國企業施加壓力的背景下,國內有好的產能及能力去構建國際化平臺,往外走是大勢所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不少企業已在調整相關佈局。例如今年5月,九洲藥業公告稱,公司擬以自有資金通過公司在新加坡境內全資子公司 Raybow life sciences (Singapore) PTE. LTD 在德國設立全資孫公司建設CRO服務平臺,項目預計總投資約950萬美元。而據相關媒體報道,藥明生物在削減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一家工廠的少量職位,並且已經暫停美國馬薩諸塞州伍斯特基地的建設。
現階段,美國《生物安全法案》走勢尚未完全明晰,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也提醒着國內相關企業築牢風險防禦屏障,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