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習慣、價格、發照制度 中藥行處於凋零進行式
老一輩的民衆習慣到中藥行抓中藥材、煎水藥。記者林伯東/攝影
老一輩的民衆習慣到中藥行抓中藥材、煎水藥;年輕一代則習慣到中醫診所就醫、服用科學中藥,或服用西藥治療,也比較沒有用藥材燉補的習慣,有中藥行業者說,價格是影響生存的原因之一,但主要仍是現行中藥販賣業販售資格限制所致。
中華民國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名譽理事長馬逸才說,民國108年8月30日前必須有2年中藥販賣業的執業經驗者,或是目前在中藥販賣業,申請經營中藥證明書,並上162小時中藥培訓課程,要取得結業證書,這兩者合起來才能核發。
馬逸才說,中醫師的收入跟社會地位比中藥商還好,中醫師是可以管理中藥業,而有些中藥行栽培孩子進入藥學系,希望畢業後可以繼承家業,但只有少數回到店裡,大部分則往藥廠或藥局等西藥領域就業。
馬逸才表示,藥學系學生取得17學分,畢業後可投入中藥販賣業,但考取藥師證照後,從事西藥藥師收入較高,月收入7、8萬以上,但到中藥店可能只有3、4萬,所以幾乎很少藥師願意從事中藥業、成爲中藥商。
臺南德安堂中藥行老闆簡文彬說,價格方面一定有影響,不過並不是造成中藥行愈關愈多的主因,關鍵因素還是政府發照問題,因爲現在的繼承偏向「限定繼承」。
簡文彬表示,即便修完學分、取得執照,但同一個地址只能有一張執照運作,也就是說,如果中藥行的經營者仍在執業,下一代即使取得執照,也不能出去開業,除非原本的執照撤掉,否則根本無法使用執照、經營繼承來的中藥行,形同拿了執照卻無用武之地;如果下一代無意願接班,加上藥材價格持續上漲、不敷成本也只好收掉。
「我們是很可憐的行業」簡文彬說,中醫師對傳統中藥行其實也有排斥感,有些中藥行,雖然下一代有意接班,但執照不一定能使用,以每月獲利6萬元計算,如一間中藥行有2張執照,全職在家的2個人,等於每月收入只有3萬,勢必會影響到意願。
消費與生活型態也是影響中藥行生存的原因之一,老一輩的民衆習慣到中藥行抓中藥材、煎水藥;年輕一代則習慣到中醫診所就醫、服用科學中藥,或服用西藥治療,也比較沒有用藥材燉補的習慣,生技業的發展可能也是衝擊傳統中藥行的因素,因爲生技廠有能力吸收高成本的藥材,但中藥行小本經營不一定能負荷。
簡文彬說,大部分的中藥材是由中國大陸進口,但大陸目前希望農民改重五穀雜糧等作物,導致中藥產量下降,且有些藥物需要種植數年,人工物價問題也有所衝擊。
針對在臺灣種植中藥材,簡文彬認爲,這件事講很久卻一直沒有成效,主要的原因除土地利用,傾向種植高收益的作物,土壤和氣候也是一大挑戰,因爲大陸有90%的中藥材集中在四川、雲南等地,和臺灣的環境有所差異。
衛福部統計,確具中藥基本知識及鑑別能力人員和列冊中藥商;藥局兼管中藥調劑零售;中醫師、藥師或藥劑生駐店管理及中醫師監管的「中藥販賣業者」家數爲,在民國101年有1萬4174家、102年1萬4087家、103年1萬414家、104年1萬4144家、105年1萬4109家、106年1萬4008家、107年1萬3955家、108年1萬3969家、109年1萬3993家、110年1萬4248家、111年1萬4453家,推估受健保開辦、民衆消費習慣及社會變遷等大環境影響。
其中,藥局兼管中藥調劑零售,民衆可持醫師處方箋到藥局,領取有健保給付的科學中藥,如民衆要購買自費水煎藥,則要視該藥局是否有販售。
中華民國中藥商全聯會名譽理事長馬逸才提到,只有少數中藥下一代從藥學系畢業後,有繼承家業。本報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