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工程一線培養航空發動機卓越工程師

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是關係到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的國之重器,也是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近年來,爲促進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實現自主研製與跨越發展,國家成立了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體現出國家對具有深厚空天報國情懷、強烈創新意識和能力、能夠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的迫切需求。

當前,航空發動機領域卓越工程師培養主要面臨三方面問題:一是論文選題脫離工程實際,研究領域狹窄、研究過程迭代少、研究成果轉化爲生產力的效率不高;二是工程與學術結合度不高,工程問題難以準確凝練爲學術點和創新點;三是課程體系與拔尖創新人才能力培養需求契合度不高,在工程一線中獲得的科學方法和經驗凝練不及時。

針對上述問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基於“深入工程一線、產教深度融合”的培養理念,探索並實踐了“論文選題—交流協同—良性循環—課程建設”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新模式,構建了需求牽引、靶向培養、服務行業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閉環體系,爲新時代工程碩博士培養提供了可借鑑的改革途徑。

推進論文選題與工程一線結合

促進卓越工程師深入工程一線,關鍵在於要確保論文選題來源於設計、研製和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工程問題,以此實現培養過程與工程項目緊密結合。研發過程中存在許多亟須突破的關鍵技術和理論難點,從中可凝練出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的前沿科學問題,從而實現卓越工程師學位論文選題從自由探索向解決重大問題轉變、從跟隨性研究向自主創新轉變。

卓越工程師的論文選題要面向未來航空發動機的技術需求,選取兼顧工程應用背景和基礎理論內涵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學術成果應充分體現學科交叉特徵。學院每年80多名研究生的選題均來自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的科研項目,90%以上論文圍繞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學生在完成學位論文的過程中,能夠與總體設計以及各核心部件的研究人員頻繁交流,並對關鍵科學問題進行深入研究。2019級研究生秦蕾的論文就得益於此,通過工程應用背景下的多學科交流,她的論文形成的“燃燒不穩定性理論模型及控制方法”綜合了流體、聲學、工程熱物理等多個基礎學科的相關知識。

建立高效高頻的交流協同機制

航空發動機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涉及多個部件和學科的強耦合,科學問題的解決受許多邊界條件的約束。研製過程中技術方案的選擇、關鍵瓶頸問題的突破等環節離不開重要的工程經驗與基礎理論。學院高效利用航空發動機氣動熱力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先進航空發動機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建立了校企之間高效、高頻的交流協同機制,讓卓越工程師能夠高效率、高質量地參與型號研製工作。

學院200餘名碩博士研究生常駐一線廠所,與選聘的百餘名企業導師聯合開展瓶頸技術攻關。身處工程一線,學生不僅能夠通過實踐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更能深刻體會研究人員的報國熱情,感受肩負國家使命的光榮,從而更好地傳承與弘揚空天報國情懷。在航空報國情懷的引領下,每年有74%的碩士畢業生和83%的博士畢業生就職於行業內單位。

加速研究成果轉化爲生產力

卓越工程師學位論文的選題凝練自實際工程問題,對科學問題的突破,爲技術攻關提供了理論支撐,有效解決了基礎研究與工程實踐脫節的問題,提高了學術成果向實際應用轉化的比例和時效性,同時也保證了學位論文的研究進度。推動研究成果向生產力的快速轉化能夠加速型號研製、項目進度,進而讓更多的卓越工程師有機會參與工程項目,形成良性循環。

圍繞航空發動機領域的科學技術前沿,學院研究生每年發表高水平論文200餘篇,研究生獲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2項。通過開展工程技術和基礎理論緊密結合的研究工作,師生共同攻克了航空發動機熱端部件高效冷卻、葉片非定常流固耦合分析方法、航天智能驅動器等多項“卡脖子”技術,爲多個工程型號的成功研製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促進科研成果反哺精品課程建設

學院師生通過深入科研實踐,系統性地提煉工程經驗,並在教學過程中強化應用背景和系統觀念,以產教融合爲導向,建設了厚基礎、重交叉、強實踐的課程體系。學院將師生取得的科研成果、工程經驗和創新思維持續融入教學與教材中,着力培養學生的學科交叉研究能力與解決複雜工程問題能力。

學院面向碩博士研究生開設了“推進與動力學科綜合課”等新的綜合素養培養課程以及14門系列實踐課程,並編寫了《航空發動機軸流渦輪空氣動力學:流動分析和氣動設計》等教材和專著。目前,“航空燃氣渦輪發動機結構設計”慕課課程已上線,累計學習人數已突破10萬人次。

以科技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爲牽引,貫徹“深入工程一線、產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理念,學院在卓越工程師培養新模式下,引導卓越工程師深入參與工程一線的科研工作,通過校企深度協同,培養出了一大批具有深厚情懷、專業知識、專屬能力的新時代紅色工程師。他們的探索經驗和研究成果在支撐學科建設、攻克瓶頸技術、深化校企協同等多方面得到了推廣應用。

(作者單位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中國教育報》2024年12月16日 第06版

作者:李育隆 額日其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