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倍增效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中共中央於2024年7月19日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和解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介紹了教育、科技、人才、創新等領域改革。
全會提出,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對這三個領域的改革均作了明確部署。今年2月19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的意見》。
懷進鵬表示,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
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有其着力點,懷進鵬在發佈會上就指出,“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
此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還與其他領域改革有緊密關係。比如,推進保障機制改革涉及央地事權財權調整;滿足羣衆對“上好學”的需要,則涉及戶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改革。因此,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需要抓好系統集成、加強整體謀劃,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的各種堵點、痛點和卡點。
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
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懷進鵬在發佈會上介紹,全會《決定》對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
對於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懷進鵬表示,《決定》強調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
“着眼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懷進鵬說。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佔斌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表示,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
數據顯示,在2022年本科招生中,我國已經把理工農醫的招生比例提升到過半的水平;在碩士生教育階段,理工農醫類的招生規模接近60%;在博士生教育階段,理工農醫類的招生規模超過80%。
懷進鵬在今年1月教育部黨組會議上指出,要繼續優化招生結構,引導高校加大理工科招生比例。
對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懷進鵬說,《決定》強調要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國家實驗室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要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的作用。
“着眼於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懷進鵬說。
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在發佈會上介紹,國有企業要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
“企業作爲創新鏈和產業鏈結合點,是貫通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鏈條的關鍵環節。”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馬一德說。
馬一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科技領軍企業作爲科技創新投入與產出的市場主體和創新聯合體的主導者,要從制度層面採取切實有效的激勵措施,使其承擔起核心技術問題出題者和研發成果轉化場景應用建設者的雙重職責。”
對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懷進鵬表示,《決定》強調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
懷進鵬說,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爲人才鬆綁,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爲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爲人才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科技管理部門要改變‘一刀切’的量化評價思維,尊重科技人才的差異性和特色,改革人才分類評價體制。”
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也要找到着力點。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我理解,高校是國家最寶貴的資源。”懷進鵬說。
懷進鵬指出,將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上對學校和人才的需求是多樣的,在高校中既需要‘全能選手’,又要有‘單項冠軍’。”
懷進鵬表示,將明確各類高校發展定位,建立分類管理、分類評價機制,引導不同類型高校在不同領域、不同賽道塑造併發揮高校的優勢,追求卓越、辦出特色。
我國正在實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推動高校分類特色發展,建立分類評價機制。
河北省某地方院校教務處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分類推進高校改革,是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的必然要求。
“與精英大學相比,大量地方院校的定位是應用型高校,但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發展路徑長期沒有形成明確方案,而是由地方進行探索。上海、浙江、山東、江西等地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需要總結經驗,在全國幾千所高校中推廣成功經驗。”上述教務處負責人表示。
“創新之教育培養創造之人才,創造之人才造就創新之國家。”懷進鵬說。
懷進鵬表示,下一步,將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科技發展態勢,動態調整高校學科設置,優化人才培養模式,超常佈局急需學科專業。深入實施國家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戰略行動,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構建高質量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體系。
把高質量發展作爲教育的生命線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牽涉其他領域改革。
懷進鵬表示,將在資源配置上,突出擴優提質,加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深化集團化辦學和城鄉結對幫扶,促進新優質學校成長,讓羣衆認可的“好學校”越來越多。
教育部財務司司長陳子季7月18日撰文介紹,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2022年達到4.8萬億元,十年翻了一番。初步統計,2023年將首次超過5萬億元,有力保障了世界最大規模教育體系。
陳子季建議,以完善教育轉移支付制度爲重點,健全財政教育支出責任體系。應適度加強中央財政教育支出責任,有效強化省級統籌責任,建立健全省級以下教育轉移支付體系,完善教育轉移支付制度,增強地方財政教育投入的省級調控能力,提升省級和地市級財政對區縣財政教育投入的支持力度。
當前,不少地方政府和基層財政面臨困難,對地方基礎教育財政保障,特別是教師收入水平造成了影響。
韓文秀在發佈會上介紹,要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
懷進鵬表示,將針對學齡人口峰谷變化做好前瞻性佈局,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完善隨遷子女、留守兒童、殘疾兒童的關愛體系。
“針對目前我國基本公共教育財政投入存在的地區差異,需要進一步完善教育經費投入制度,比如合理劃分教育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依法落實各級政府教育支出責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周洪宇說。
教育有政治屬性、戰略屬性、民生屬性,除了財稅等宏觀經濟治理體系,還涉及多方面保障。比如,推進優秀中小學校長、教師到鄉村學校、薄弱學校任教,完善保障激勵機制,涉及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重點人羣就業,涉及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
懷進鵬說,下一步,將把高質量發展作爲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把促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環節,推動實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根本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