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莫迪赴廈門峰會 陸展大國風範

印度總理莫迪如期參加在廈門舉行的金磚會議,應歸功兩國順利化解在洞朗高原長達兩個多月的軍事對峙,雙方各自撤軍,讓中印關係重回正軌。而此次對峙能夠圓滿解決,是因兩大國理性務實溝通妥協,地緣政治的戰略角力固然重要,經貿合作的共榮前景更值得重視。

6月時中國在毗鄰印度的洞朗地區修築公路,印度邊境部隊不丹聲稱擁有此區主權、中國修路改變現狀爲由,越過邊界阻撓修路工事,雙方人員爆發肢體衝突,兩國迅速陳兵邊界對峙,局勢一觸即發;之後中印部隊又在拉達克邊界互擲石塊爆發衝突。中國政府堅持印度必須無條件退出中國領土,印度則呼籲外交談判。

中國不只官方態度強硬媒體及網友也紛紛主張嚴懲印度,兩國氣氛緊繃,令人憂心1962年的中印戰爭是否會演出續集。不過情勢柳暗花明,8月28日印度宣佈,經外交交涉後,中印雙方已達成協議從洞朗撤軍,此消息隨即獲得大陸外交部證實,當天印度就把越界的人員與設備全部撤回彼側。中方強調未來仍會持續在洞朗地區維護領土主權,大陸國防部也表示會加強邊界巡邏,「捍衛一草一木」。

媒體聚焦中印到底誰贏了?表面上看來,印度達到了阻止中國修路的目的,中國也達成印度退出中國領土的目標,雙方都可以宣稱「勝利」。不過,實際上雙方都經過理性算計,盤算過讓事件迅速解決的整體利益,各讓一步、各取所需,危機才順利化解。中國高度重視的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隨即盛大舉行,不希望缺了一位要角,不但造成東道主的遺憾,也將妨礙大陸全球經濟大戰略的佈局與推展,因而在十九大前夕圓滿化解了這場國際糾紛

其實,洞朗邊界的修路,對中國與對印度的戰略意義有很大不同。中國是想改善當地民生交通,強化邊界地區運輸系統,這條路不修還可以有其他路線選擇,但對印度來說,洞朗道路的旁邊,就是印度本土和東北七省之間狹窄的西利古里走廊,這是印度領土上最脆弱的「雞脖」,一被掐住,東北就可能失守,因此中國的修路工事無意中踩到了印度最爲敏感的國安神經。

深層的因素,則是中國強勢崛起後向外延伸影響力,「一帶一路」南北夾擠着南亞最大國印度,中國與巴基斯坦合作的「中巴經濟走廊」不但經過和印度有領土糾紛的巴屬喀什米爾,還直達瓜達爾港,巴國宿敵印度自然大感威脅,因而對偏遠邊界的一段修路工程生事做起文章。

但一段修路工程,也就是一段修路工程罷了,只要雙方部隊沒有擦槍走火鬧得更大,事件終究有其侷限性,動搖不了中國前進世界的大局。印度若想反制中國勢力的擴張,靠的不是在邊界比炮彈,終究是要比經濟實力與整體國力,如此一來,中國市場的龐大商機、中國投資帶來的資本與技術,事關印度的發展動力。印度爭取與中國經貿合作,對國家帶來的整體長遠利益遠大於邊界幾裡公路的爭執。

印度算盤打一打,在表達了關切又換得中方體諒停工後,鳴金收兵自是最好的解決。雙方各有所得,中方說印度退了兵,印方透露中方同意停工,狀態回到最初的原點。至於當事國不丹,在中方慷慨表示願提供百億元援助後,也樂於事件到此爲止,算來真正獲利的倒是不丹了。

不過,從這件事看來,大陸在強勢崛起積極實現大國夢的同時,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強烈威脅感,對相關國家的敏感思維缺少警覺,手法上也不夠細膩,這可能爲自己招來意外的麻煩。《華盛頓郵報》日前報導越南突然停止在爭議的南海海域鑽探天然氣,原因諱莫如深,越南社羣網路於是謠言四起,民衆紛紛討論越南政府是不是屈服於中國的施壓、出賣了國家尊嚴,還有人認爲美國在亞洲的存在感消失,讓中國藉機出頭。

中國從封閉到打開門戶到走向世界,是國力成長與時代發展下的自然軌跡,但作爲一個積極伸張全球觸角的新強權,能圓融處理與既有勢力的衝撞,儘量化敵爲友強化經貿等各項合作,不但能消弭相關國家的阻力,也更能向國際社會展現出大國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