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民共對話的第一哩路

旺報社評

距520就職不到1個月,賴清德在民進黨中執會表態,呼籲「兩岸執政黨負責任地展開良性對話」。這是他自勝選以來,首次針對兩岸政策提出系統性的構想。相對陸委會和部分綠委在馬習二會後,反射性以輕佻奚落之詞加以貶抑,賴清德及其核心團隊,顯然更重視習近平所傳遞的戰略耐心,和針對臺灣不同民意板塊所釋出的彈性空間。

解禁團客 釋放善意第一步

民共對話並非一蹴可及,但賴清德願意拋出,足見民進黨開始承認:兩岸問題的複雜多端和危險性,必須恢復溝通對話,但公權力部門授權的兩岸協商一時難以恢復,那麼,包括政黨對話在內的其他溝通管道,有助於相互釐清立場、交換原則底線、累積互信,並務實解決問題,有其不可或缺的補充作用。

賴清德願意務實面對兩岸問題,呼籲民共良性對話,那麼,對國民黨推動兩岸交流的各項努力,就不該再以惱羞成怒的酸葡萄心理動輒污名化,或視爲大陸對臺分化打擊的手段。傅崐萁等立委代表團訪陸,大陸很可能趁勢開放兩岸旅遊,屆時民進黨政府應摒棄黨派之爭的成見,配合恢復疫情前大陸民衆赴臺旅遊的機制,讓民間往來交融的善意與人際情感鏈接,成爲維護臺海和平最有效的防波堤。

賴清德提出「要重視珍惜彼此的善意」,未嘗不能變成兩岸當局互動的新模式。民進黨不願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兩會協商短期內或難以重啓,但兩岸若能在各自權力範圍,單向釋出友好的作法,並能得到對方的認可,接續以相對應的善意措施迴應,這種不坐同一張會議桌、隔空進行的「行動對行動」,也能另闢兩岸關係重回正循環的蹊徑。民進黨新舊政府交接之際,如何應對大陸對旅遊等民間交流領域推出的積極措施,當可視爲賴清德管理兩岸關係誠意的試金石。

賴清德在4月24日的黨內發言,提及「希望兩岸之間可以理解、諒解、並尊重各自的立場」,側面反映出民共兩黨間,仍難就一些根本性問題達成共識,但仍應對各自的立場申述,保留聆聽的空間,抱持追求諒解、相向而行的心態。如果賴清德此情不虛,那麼在北京於習馬二會中一口氣釋出「一箇中國」、「同屬一個國家」、「同屬一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和「同是一家人」等多層次、多重意涵的立場概念時,賴清德和民進黨是否該自問:上述概念中,哪一個是民進黨願意理解、諒解,進而與之對話的呢?或者,民進黨是否能夠提出自己的對案,足以在自己的種種堅持之外,也展現出尊重、理解大陸方面立場的能力,並鋪墊邁向民共對話之路的第一塊磚石呢?

修補兩岸 掌握臺灣主體性

可以想見,賴清德拋出民共對話的構想,絕非率性之舉,必然事先得到美方的默認甚至是鼓勵。美國與中國大陸雖然圍繞烏克蘭戰爭、對俄貿易、科技脫鉤圍堵等諸多歧見,但不願臺海生戰生亂,導致中美關係跌出圍欄、車毀人亡的目標則屬一致。然而,從美國國會近期軍援法案等行爲,可以預見美國在烏克蘭戰爭教訓陰影下,加速對臺軍火銷售和人員訓練的活動,只會更多不會更少。顧立雄一貫對美方的要求高度配合,由他入主國防部,更暗合這一默契和趨勢。

臺灣的國防安全天平勢將朝美國大幅度傾斜,臺美敏感領域的合作關係,將達到斷交以來的新水平,賴政府更需修補與北京的關係,累積彼此互信,臺灣的安全天平纔不至於完全失衡。不依賴美方「代勞」對陸折衝,也才能守護臺灣掌握自己命運的主體性。

近年來勉力穿梭、又謹守在野黨交流分際的國民黨,也應廓然大公地對賴清德提出的民共交流構想積極以待,甚至傳授、分享與大陸打交道的經驗。如此,臺灣各主要政黨都能逐步搭建各自對陸的互動,並讓臺灣各政黨的對陸交流能擺脫抹紅、扣帽子大賽,藉此向大陸體現臺灣不同板塊的民意心聲,成爲處理各類民衆和產業等涉陸實務問題的又一通道,兩岸關係當能健康有序往和平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