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參與 社安網最後一哩路
臺中捷運發生隨機殺人事件,事隔鄭捷事件滿十週年,不意外的,輿論以社會安全網補洞爲檢討方向。因應方式就是加派保全與警察協同巡查。北捷、中捷、高捷同步提出加派人力巡邏措施。這些都是安全而穩健的事後補救措施。
但除此之外,政府與社會還能如何因應?社會安全網的破口,多指向軟體機制的加強,所以加派人力巡邏是慣常做法。但如何建構一個安全的社會亦涉及軟硬體的整合設計。諸如捷運急難相關的通報設施,警示系統的建置與例常的維護管理都是必要。然而,軟體面畢竟難以完全依賴巡邏人力,而更需要建立在全民安全意識的普及與互助之上。
臺中市長盧秀燕訪視見義勇爲傷者,並給予中捷免費搭乘,爲社會建立很好的宣示效應。這是肯定願意共同參與爲社會安全網補破網的人,鼓勵更多人正視社會互助的網絡關係。都市社會學談的是都市人彼此的漠然態勢,而透過道德呼籲與真實獎勵機制,能讓公衆持續關切公共安全,甚而改變作爲。
在硬體設施方面,報載中捷緊急求救對講機需長按三秒,媒體實測中捷車廂緊急通話鈕更發生鈴響卅秒無迴應狀況。通常意外發生之際,如有巨大聲響與燈光,即可喚起衆人之注意,如有歹徒亦可有警示之效果。惟過往爲了防弊,給予緊急按鈕諸多限制,反而失去緊急因應意義。
不斷加派巡邏人力固然有短期遏止效益,但從制度面調整、落實相關硬體軟體的督導機制,再從全民網絡連結與態度的調整,纔是社會安全網補破洞的最後一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