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舉辦“未來產業沙龍”,AI企業呼籲“耐心資本”長期陪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賽男 上海報道
未來產業代表着科技與產業發展的方向,人工智能已成爲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技術迭代日新月異,產業投資方興未艾。
11月14日,上交所舉辦主題爲“人工智能,未來正在發生”的首期未來產業沙龍,聚焦未來信息產業中的人工智能領域,邀請科創板上市公司、擬上市企業、創投機構、券商分析師、高校專家等40餘名代表齊聚一堂,共話產業發展。
作爲未來產業的集聚地,科創板開市以來,共支持115家集成電路企業和49家軟件企業上市。相關公司A股總市值約3.19萬億元,佔科創板總市值的46%。其中,一批公司覆蓋算力、大模型、應用等人工智能產業上下游,實現鏈羣式發展,形成良好的產業協同基礎。
據悉,首期未來產業沙龍採用“主題講座+分組交流”形式。主題講座中,行業專家、企業董事長以及創投機構分別從技術、產業和投資視角作了分享,分析研判技術演進脈絡和行業發展趨勢。
專家們認爲,大模型作爲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引擎”,在工業智能化、消費、城市管理等方面有着廣泛的應用前景,對其他行業具有深刻的“賦能作用”,但也面臨着商業化“落地難”挑戰,亟需突破成本、穩定性以及可靠性等諸多技術難點。算力是人工智能產業的“基礎設施”,對擴大模型參數、承載海量訓練數據、降低訓練成本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爲此,全球雲服務商、運營商等下游企業不斷加大資本開支,GPU市場需求與日俱增,國內GPU企業在促進關鍵技術自主可控、維護人工智能產業安全等方面大有可爲。
分組交流中,參會企業就大模型發展、算力算法協作、產品商業化、隱私保護、企業估值等共性問題進行討論,深度交流、集思廣益,共同探索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
無論是算力端還是應用端,持續加大研發創新力度已成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共識,而研發投入高、商業化“落地難”與盈利預期不確定導致企業資金普遍承壓,融資成爲企業未來發展的首要需求。有專家預計,以AI芯片爲例,AI芯片廠商實現盈虧平衡的收入規模約爲20億-40億元,實現盈利前的累計資金需求則需要50億-100億元,截至目前,幾家典型的AI芯片創業公司仍未盈利。
相關參會企業表示,以產業基金、國資股東爲代表的“耐心資本”在企業前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也希望在企業發展適當階段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並期待市場各方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的未來堅定信心、保持耐心。
分組交流結束後,上交所針對參會嘉賓關心的資本市場支持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發展的相關制度以及最新併購重組政策進行答疑,並聽取企業訴求和意見建議。
上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上交所以科創板“改革試驗田”爲引領,持續深化各項制度改革,支持產學研深度融合和投資機構“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引導創新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集聚。上交所將在中國證監會指導下加快落實“科創板八條”“併購六條”,不斷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適應性,更好服務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和上海“五個中心”建設需求。希望參會企業、市場機構與上交所攜手共進,努力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共同打造培育和支持未來產業發展的“沃土”。
下一步,上交所將繼續圍繞未來產業相關領域,分期組織開展主題沙龍活動,持續推動行業、投融資兩端與交易所等多方交流,助力加快培育未來產業,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