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質科院劉恆冉談ESG信披:從“孤芳自賞”到“形神兼備”的蛻變 未來信披三大趨勢顯現|ESG洞見

9月26日,以“聚焦可持續發展實踐 打造價值增長新引擎 ”爲主題的2024上市公司ESG管理體系大會在北京召開。

上海質量管理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副院長)劉恆冉在大會“ESG信息披露的重點、難點及價值提升”圓桌對話環節分享了觀點。作爲ESG的審覈賦能平臺,質科院長期跟蹤ESG這一項工作,劉恆冉認爲,企業不缺乏戰略思維、不缺乏軟硬件投入,但是企業缺乏一些方法論。企業爲什麼要做ESG信息披露,到底是監管的要求、合規的要求、供應鏈的要求,還是自身發展的要求,這個問題要想清楚。

那麼,企業如何通過ESG信息披露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和聲譽?ESG信披在吸引投資者和利益相關方方面的作用是什麼?企業應如何提高ESG信披的質量和可信度?企業在進行ESG信披時面臨的主要挑戰有哪些?

近日,針對上述話題,上海質科院副總劉恆冉爲本站財經ESG獨家撰文。

出品|本站財經ESG

作者|劉恆冉(上海質量管理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副院長))

ESG信息披露作爲ESG生態圈的起點,是ESG制度構建的核心,也是後續ESG評級、ESG投資等資本市場活動的基礎。隨着全球範圍內對可持續發展議題的關注度持續攀升,衆多企業正逐步深化對ESG信息披露的認知與參與,顯現出一種由被動遵循法規向積極自我展示的轉型態勢。

此轉型不僅表現在披露內容的廣度與深度的雙重拓展上,更顯著的是,企業愈發將ESG信息披露視作彰顯其社會責任擔當、增強品牌信譽度及吸引專注於ESG領域的投資者和利益相關方的關鍵手段。

從實踐看,主要體現三個方面。一是塑形象,贏信任。通過對外披露企業財務信息以外的績效表現,展現出企業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增強公衆的信任,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企業競爭力。

二是引投資,促發展。隨着國內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發力、“十四五”重點任務的穩步落實、“雙碳”目標實踐路徑及體系建設的逐漸明確、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推進,普及深化ESG理念已成爲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重要方面。

三是築和諧,聚人才。ESG信披有助於企業與政府、社區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建立更加和諧的關係。通過環境保護和社會公益活動,企業不僅能改善自身形象,還能加深與地方政府和社區的聯繫,形成共贏的局面。在人才吸引方面,員工更願意爲那些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工作,這也有利於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和忠誠度。

隨着投資者對ESG因素的日益重視,優質ESG信息披露成爲企業吸引長期投資、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此外,ESG信息披露還有助於企業與各方利益相關者建立和諧關係,形成共贏局面,並在人才吸引和保留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企業應高度重視ESG信息披露,將其作爲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實現長期發展目標的重要戰略手段。

很多ESG報告已經從“孤芳自賞”到“形神兼備”

作爲衡量公司長期可持續發展力的指標,ESG標準爲企業和相關監管部門提供信息披露的依據,也爲評級機構評估公司ESG相關的業務風險和機遇提供了框架。各國政府、國際組織、投資機構及非政府組織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標準和指南,推動企業加強ESG信息披露,提升透明度,以應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國際層面,ESG信息披露的主要框架包括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可持續發展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以及ISO 26000社會責任指南等。國內主要有GB/T 36000-2015《社會責任指南》、GB/T 36001-2015《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GB/T 36002-2015《社會責任績效分類指引》、財政部《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港交所《ESG報告指引》等。

企業在選擇披露框架時有三個關鍵點:一要明確報告的目的。企業需要清楚地知道爲什麼要進行ESG信披,是爲了滿足監管要求、供應鏈要求、出口要求、迴應投資者需求,還是爲了提升品牌形象,不同的目的可能會指向不同的框架。

二要考慮行業的特性。不同行業的ESG信披重點差異很大,比如製造業可能更關心環境影響,而服務業則可能更側重於社會和治理方面,選擇與自身行業特點相符的框架非常重要。三要考慮利益相關方的期望。瞭解並考慮股東、客戶、員工等關鍵利益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如果這些羣體中有特定的期望或要求,企業應該儘量去滿足,以提高報告的接受度和影響力。

目前,企業在ESG信息披露過程中越來越重視質量和可信度,很多ESG報告已經從“形似”到“神似”,很多優秀企業的披露報告更是從“有水平”到“高水平”,也促進利益相關方對企業的瞭解從“認識我”到“欣賞我”。除了上述提到的披露框架外,還有三個關鍵因素至關重要:

一是企業需要更系統更全面的梳理自身情況,儘可能對每個議題進行充分披露。二是企業需要把握企業在內容披露過程中的側重點,更好的匹配利益相關方的需求。三是企業需要重視ESG評級結果,根據報告評級機構出具權威的評級報告,對自身報告進行持續優化與改進,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與可信度。

對於企業來說,想要充分利用挖掘ESG價值創造的潛力,要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公司的運營和管理中,找到符合公司特色的ESG管理實施路徑,確保ESG的理念、戰略規劃能夠落到實處、產生實際效果,才能真正樹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確保ESG信息披露有效融入企業運營與戰略規劃,需聚焦三大核心要素:一是領導層的重視與引領。企業高層領導需將ESG視爲企業戰略發展的核心要素,通過制定明確的ESG願景、目標及策略,展現對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承諾。領導層的積極參與和示範,能夠激勵全體員工對ESG理念的認同與實踐,形成自上而下的ESG文化。

二是全過程的嚴格管控。建立全面的ESG管理體系,確保ESG信息披露的準確性與透明度。這包括制定詳細的ESG信息披露流程,明確信息收集、分析、報告及審覈的各個環節。同時,加強內部監督與第三方驗證,確保披露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通過持續的監測與評估,不斷優化ESG管理實踐,提升企業的ESG績效。

三是供應鏈的深度協作與聯動。將ESG理念延伸至供應鏈上下游,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與供應商、客戶及合作伙伴共同制定ESG標準與行動計劃,通過共享資源、技術交流與合作創新,協同應對ESG挑戰。建立供應鏈ESG評估與激勵機制,鼓勵供應鏈夥伴提升ESG表現,共同構建綠色、低碳、負責任的供應鏈生態。

應對ESG信披挑戰需要共建、共享、共創

近年來,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紛紛出臺ESG相關政策文件,呈現出加強信息披露、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綠色低碳轉型等共同趨勢。這些政策文件的出臺和實施,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加速了ESG理念的普及和實踐,推動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國外政策中,如歐盟2022年11月《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提出強制要求與適用範圍:要求更多的企業開展強制性可持續信息披露,同時可能面臨更多的與ESG戰略、實施和績效相關的監督審查。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2023年6月,《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1號(IFRSS1)可持續相關財務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2號(IFRSS2)-氣候相關披露》朝着統一國際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邁出了重要一步。2024年4月,《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對CSRD進一步補充。

國內政策中,如2022年5月,國務院國資委《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探索建立健全ESG體系,推動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 ESG專項報告,力爭到2023年相關專項報告披露“全覆蓋”。2023年7月《央企控股上市公司 ESG專項報告編制研究》提供《ESG專項報告研究課題相關情況報告》(ESG專項報告參考指標體系》《ESG專項報告參考模板》,爲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編制 ESG 報告提供建議與參考。2024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要深化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探索開展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評價。

在全球ESG信息披露政策推動下,企業應加強ESG管理、強化ESG信息披露、構建綠色供應鏈,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在可持續發展領域找到新的增長點和創新方向。此外,企業應積極參與國際ESG標準制定和交流合作,更好地理解和適應國際ESG政策的變化趨勢, 爲全球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ESG信息披露是 ESG 生態體系正常運轉的關鍵環節,發揮着承上啓下的作用。當前,在國內外政策的引領下,企業積極響應並深入推進ESG理念,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實踐與探索。但由於披露數據收集難度大、處理複雜,披露標準不一,以及公衆對ESG認知程度和期望值的差異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企業在進行ESG信息披露時仍面臨着諸多挑戰。

如在商業機密保護與透明度之間尋求平衡方面,企業面臨着如何既維護敏感信息的安全,又滿足利益相關者對信息透明度日益增長的需求的重大挑戰。這要求企業在信息披露策略上做出精細考量,確保既不過度暴露商業機密,又能充分展示其在ESG方面的努力和成效。在資源和能力限制方面,企業面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如何高效整合並分配有限的資源,以支持ESG戰略的全面實施,包括資金、技術、人才等多個維度。

這要求企業創新管理機制,提升內部效能,確保ESG項目不僅得到足夠支持,還能與企業的長期發展目標和競爭力提升相契合。在ESG認知理解方面,企業面臨的挑戰則在於如何深化內部員工及外部利益相關者對ESG概念、重要性及其對企業價值創造影響的認知。這需要通過持續的培訓、溝通和合作,建立共同的ESG語言和理解框架,促進ESG理念在組織文化中的深度融合,以及與社會各界的良好互動。

應對ESG信披挑戰,需要共建、共享、共創。一是政企共育,強化認知。建議政府牽頭,匯同行業協會等,邀請專業研究機構與行業專家,爲企業開展系統性的ESG培訓。幫助企業全面、深入地理解ESG理念及其重要性,開展企業間經驗交流,共同提升ESG管理水平。鼓勵企業內部加強ESG文化建設,通過設立專門的ESG管理部門或培養專業團隊,將ESG理念融入企業日常運營和長期發展戰略中。

二是金融導向,資本賦能。鼓勵金融機構將ESG因素作爲投資決策的重要考量,通過構建ESG評價體系,引導資本向綠色、可持續的方向流動。如開發更多ESG投資產品,爲投資者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提高市場對ESG表現優秀企業的關注度和認可度。

三是技術助力,平臺優化。積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提升ESG數據收集、處理和分析的效率和準確性。通過建立或接入專業的ESG信息披露平臺,獲取ESG相關的政策指導、最佳實踐案例和技術支持,提高ESG信息披露的質量和透明度。

ESG是推動企業踐行長期主義的“硬準則”

ESG不僅是塑造企業品牌形象的“軟實力”,更是推動企業踐行長期主義的“硬準則”。儘管目前ESG信息披露還存在複雜性、不一致性等問題,但隨着企業日益重視ESG實踐,機構投資者的關注和引導,以及監管規定的不斷完善,適合中國企業自身特色的ESG治理體系將逐漸探索形成,國內企業披露ESG信息將趨於規範化和統一化,未被強制要求披露的企業也會因投資者的關注及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而更願意主動披露ESG信息。

未來ESG信息披露將主要呈現三大趨勢。一是呈現強制披露範圍越來越廣的趨勢。隨着全球對ESG的關注度持續提升,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正致力於推動ESG信息披露標準的統一與規範。政策導向方面也在逐步強化,對企業ESG信息披露的要求日益明確,未來很可能全面實行強制披露制度。這一趨勢將極大提升ESG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有助於降低企業的合規成本,促進公平競爭。

二是呈現行業特色化發展的趨勢。鑑於不同行業在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獨特關注點和風險差異,ESG信息披露正逐步向行業特色化方向邁進。如金融行業在ESG信息披露中更爲注重風險管理、產品和服務的可持續性,以及對客戶的透明度;而能源行業則更加關注碳排放、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使用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信息披露。這種行業特色化的披露方式有助於更準確地反映各行業的ESG表現和特定風險,爲投資者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決策依據。

三是呈現投資者驅動下的高質量披露趨勢。隨着投資者對ESG因素的日益重視,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將ESG因素納入投資決策的核心考量之中。這不僅促使企業更加關注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風險控制,還直接推動了企業對ESG信息披露質量的追求。爲了滿足相關方的期望和需求,企業將更加註重發布高質量、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ESG報告,以展示其在ESG方面的積極實踐和成效。這一趨勢將有助於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社會形象,同時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當前,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不斷推出更加標準化和全面的法規和指引,推動企業在ESG領域的透明度和合規性。企業應積極抓住ESG戰略機遇,提升企業競爭力,應對可持續發展浪潮。企業應抓住以下三大關鍵點:

一是加強國際合作與標準對接。企業需主動對標國際國內的先進ESG標準、知識和技術手段,參與國際ESG倡議、與全球領先企業交流經驗,準確理解和踐行ESG發展理念,推動ESG信息披露的全球化進程,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二是深化科研合作與知識共享。企業應積極參與國內外的ESG科研項目,與研究機構、高校及國際組織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共同探索ESG領域的前沿問題和挑戰,促進技術創新和理論研究,推動ESG領域的進步與發展。

三是構建完善的內部ESG管理體系。將ESG理念深植於企業文化之中,建立健全的ESG管理體系,確保從戰略制定到日常運營的每一個環節都充分考慮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

踐行ESG理念已成爲提高企業可持續競爭力推動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的有效舉措。上海質量管理科學研究院作爲中國第一家質量專業研究機構,長期跟蹤國際國內CSR/ESG等方面的實踐。近年來,聯合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上海開發區協會、上海醫藥行業協會、上海市電力行業協會、臨港集團、上藥集團、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等首創全國首個產業園區ESG信息披露指南、醫藥企業ESG信息披露指南、城市電網企業 ESG 評價實施指南、中小企業 ESG 信息披露指南等多個標準。聯合市工經聯建設上海首個社會責任報告發佈會分會臨港分會等一批公共服務平臺;助力打造上海臨港600848、漕河涇開發區ESG(社會責任)一批示範引領標杆;參與2024 ESG全球領導者大會、2024上市公司ESG管理體系大會、中小企業ESG金融體系建設圓桌論壇等行業重大活動;開辦ESG信息披露師、ESG金融投資分析師等高級研修班,培育一批專業領軍人才。

未來,我們還將加強與各類知名組織深化合作,向廣大企業提供標準創新、平臺建設、報告編制、人才培育、管理實踐等ESG一站式綜合服務,聯合社會各界共建ESG生態,共謀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