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耕365/13000元養活一家 他們不是不可憐而是不夠慘

圖、文/善耕365

國小四年級的小宏,因爲父親早逝,小宏的母親一個人要扶養一家四口,一個哥哥和一個同母異父妹妹媽媽喪夫之後,認識了這個同居人,本來以爲找到了可以依靠終身的人,沒想到在103年生下了妹妹之後,卻全都變了樣,同居人不但染上了毒品棄家不顧外,還甚至把全家人的生活費,全數都拿去買毒品。現在就讀幼幼班的妹妹,和剛升上高二的二哥,一家三個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都是一筆龐大的支出,50歲的媽媽中年就業,加上又沒有一技之長,也沒辦法勝任體力活類的粗重工作,只能靠着夜晚待在小吃部陪酒唱歌、賺取小費,來支撐這個家的經濟,而他們家卻無法申請到社會局的低收入戶補助,主要原因是小宏還有一個未曾見面的大哥,已經在外面工作、成家,不但從未關心過家中媽媽和弟妹的狀況外,還在每年申報所得稅的時候,將媽媽列爲其扶養的對象來申報,造成無法申請補助的條件。這是臺灣愛希望兒童關懷發展協會,曾經輔助過印象最爲深刻的案例之一。(資料來源:感謝臺灣愛希望兒童關懷發展協會提供)

另外,花蓮角兒愛心公益協會也有一個案例,住在巿區的範爺爺,是臺灣鐵路管理局的退休人員,獨自照顧曾經擔任過護士,多年前罹患失智症的妻子,但是4年多前範爺爺因爲意外臥牀,4個子女中,小兒子因爲精神疾病長期住在醫院,其他子女不願意負起照顧兩老的責任,只有精神狀態時好時壞的小女兒,願意照顧生病的父母,但是每個月的營養品、尿布和醫療費用…等,常常壓的小女兒喘不過氣來,她也有向社會局申請低收入戶補助和急難救助,卻都是因爲卡在現有的房產,和其他兄弟姊妹有經濟能力,所以案件無法順利申請成功。(資料來源:感謝角兒愛心公益協會提供)

他們都是灰色地帶邊緣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106年第三季全臺低收入戶計有14萬1400戶,若與99年第二季的10萬7000餘戶相比,7年來增加了3萬4400多戶,增加了近25%的數量,這些是我們大家看到的數據。然而,政府單位爲求客觀、公平和謹慎,在審查資格上都會要求比較嚴格,所以包括了家庭總收入必需低於「最低生活費」,存款、投資…等動產部份,以及土地公告現值、房屋評定價格…等不動產的項目中,也有設定一條「貧窮線」的標準,也就是如此,使得不少介於貧窮線邊緣的灰色地帶者,即使面臨經濟困境,卻無法取得低收入戶資格,而這些家庭也就被稱之爲「近貧家庭」,他們被排除於社會扶助體制外的灰色地帶邊緣戶,無論就學、就醫甚至是生活上,都遭遇到極大的困境。

而「最低生活費」是怎麼訂立出來的呢?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說明,「最低生活費」是由中央及各直轄市,參照行政院主計處所公佈當地區,最近一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所訂定,但是不能超過同一時期所公佈,全國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70%,主要的目的是爲了兼顧各地生活水準差異,並考量地方自治因地制宜效果,所以這就是爲什麼全臺各地區的最低生活費都不一樣的原因。就新北市政府來說,106年的最低生活費爲每人每月13,700元,動產部份每人每年75,000元,不動產的項目則是合計金額未超過362萬元,而最南端的屏東縣政府,除了動產部份相同外,最低生活費爲每人每月12,941元,和不動產未超過353萬元,均有些微的差異。數據資料部份,是由衛生福利部、屏東縣政府社會處協助提供,最後再次感謝屏東縣政府社會處、高雄市政府社會局迴文所提供的網址資訊(http://www.pthg.gov.tw/planjdp/content_list.aspx?n=09596db4d7cdf1f5、http://socbu.kcg.gov.tw/index.php),以及雲林縣政府社會處社會工作科的電話回覆。

「近貧家庭」不是不可憐,只是不夠慘

我們在關心、探訪愛心地圖的過程中,無意間也發現了許多近貧家庭的攤販,他們並不是只想單靠補助輕鬆過生活的人,而是想憑藉着自己的力量,努力讓自己和家人們可以安穩活下去,就像每天在濱江市場賣養樂多維生的婆婆,她說:「很久以前有申請過低收入戶補助,但是沒有通過,原因我也忘記了,現在也不想再浪費時間申請,我讀的書比較少,所以什麼也不懂,我還是和平常一樣,推車出去賣賣養樂多,自己賺多少花多少,生活過得下去就好。」而在嘉義地瓜的小真,爲了照顧失智的媽媽,不只賣地瓜還去做臨時工,雖然之前也有嘗試申請過低收入戶補助,但是沒有通過,因爲媽媽的名下留有房產,加上自己和弟弟也被評爲有能力工作的人,所以沒有辦法通過補助的門檻

就連無家可歸的街友們,也不一定是低收入的補助對象,角落微光共同創辦人Verna說:「我近期所接觸、輔導的街友總共有12名,但其中竟然高達有10位的街友,無法申請低收入戶補助,原因不外乎是他們的親人有房產、有工作能力,但其實這些親人,根本與他們已經毫無聯繫,再加上他們身體的健康狀態,都被評定爲『有能力工作』的人,但是這些大多數都爲年紀老邁的長者(平均約爲60歲),他們的身體健康狀況,像是疾病無法負荷粗重,或是長時間的工作,再再影響着他們無法尋找到正職的工作。」當身邊所接觸到的類似個案漸漸增加時,我們發現他們全都不是所謂的好吃懶做者,再經過深入的訪談和進一步的瞭解後,他們無法申請成爲低收入戶的真正原因,講白一點就是因爲他們「不夠慘」。

「伸出援手」不離不棄,讓愛繼續

有一句廣告詞說「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其實做公益也是相同的道理,就是要把資源放在最需要、正確的地方,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益。現行低收入補助的政策,主要是由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在1962年所提出「負所得稅制」下的福利制度,隨着物價上揚與全球通膨的衝擊下,政府規定的「低收入門檻」,並未能有效、即時反應當前的社會狀況,在實質薪資水準不升反降的情形下,儲蓄能力下降甚至透支,出現開始吃老本,而形成所謂的「近貧階級」(near poor),也隨着類似的社會事件和案例,不斷髮生在你我的身邊。有鑑於此,2007年的時候,行政院實施「弱勢家庭脫困計劃」,也就是「大溫暖專案」,還特別設置1957專線,而內政部也在2008年9間推出「工作家庭所得補助」短期性補助措施(俗稱近貧專案),試圖給「近貧」人口帶來政府的溫暖,希望能保障弱勢工作家庭的消費能力。

但是由於近年來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蓬勃,國民的生活水準和所得相對也隨着提高,雖然政府已經不斷努力改善這個現象,但實際生活中仍然有不少無法獲得補助的「近貧家庭或個人」,他們被排除於社會扶助體制外,無論居家照顧、就醫、甚至是生活上,都遭遇極大的困境和打擊,因爲未達到低收入的標準,公部門單位無法提供補助外,有些甚至還要繳稅,讓原本貧苦的生活出現更大的困境,成爲比低收入戶還可憐的弱勢族羣,形成社會黑暗角落中一段段無聲的悲鳴。

我們呼籲社會大衆,一同來關心這些生活在灰色地帶的近貧家庭,除了可以透過通報相關單位,讓他們有機會得到適時的緊急救助,能夠度過一時的難關外,也請大家停止對近貧家庭謾罵、苛責和過度的檢視,給予多一些的關懷與溫暖。但最重要的部份,還是希望政府能適時的調整相關政策和法令,例如在補助門檻的審覈時,應考量全戶的總人數和總所得,以及申請人的財產作爲排富條件,另外,若有同時符合多項現行福利申請要件的對象,應採取擇一領取補助,避免有限的資源重複浪費,也要加速完成全臺的福利輸送網,便於取得適當的福利資源與工作機會,進而幫助到更多需要的對象,讓他們能重新邁向穩定的生活,發揮出「不離不棄,讓愛繼續」的精神,因爲在最關鍵的時刻伸出援手,更能適時解決社會問題,減少社會上家庭悲劇的產生。

善耕雲端找公益,服務學習真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