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佚瑰寶聚會 百歲少女現身
黃土水《少女》向大衆展出,修復過程亦記錄下來讓觀者能親臨其境。(北師美術館提供)
臺灣現代藝術於1920年代蓬勃發展,但許多藝術家作品到今日已散佚各地或陷入保存危機,經修復整理,這些作品近日在北師美術館,再次呈現在大衆面前,其中不乏多件數十年後首度公開展出,或原以爲已佚失的作品。
以臺灣現代美術爲核心出發的《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共展出47位臺籍及日籍藝術家,74件作品。其中多是由福祿文化基金會支持,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教授顏娟英帶領檯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團隊近年來進行修復整理。顏娟英表示,計劃開始是由臺師大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蔡家丘與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邱函妮發起,兩人先探詢留存在公立美術館外的藝術作品,而後挖掘出許多散落民間的文化資產。
研究進行期間,團隊意外發現了擅長花鳥的呂鐵州,罕見地以動物爲主題的鉅作《鹿圖》,畫面十分生動地描繪了鹿一家三口在花草叢中;被稱爲臺灣膠彩畫之父的林之助,贏得最後一屆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總督賞的作品《好日》,在獲獎後甚少現世,多半僅出現於畫冊中,此次真跡再度現身。
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催生者,也是審查委員之一的日本藝術家鹽月桃甫,其作品《萌芽》爲他擔任首屆臺展審展員期間爲臺展所繪,長期以來學者僅能藉史料臆想,也將重現世人面前。臺灣首位接受西式藝術訓練的雕塑家黃土水,以大理石製作的作品相當少,其中《少女》是他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時的創作,後捐給母校,即今日太平國小,專家學者罕有機會得窺,今年爲作品完成百年,也終於外借並修復後展現於大衆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