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還能撐多少年?美國專家分析後,得出的結論讓人難以置信
位於長江的三峽大壩從竣工後投入使用開始,距今已有幾十年的時間了,國家當初在準備修建這座國內最大的大壩的時候,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啓用後它也爲我國電力和防洪,作出了巨大貢獻。
那麼這幾十年過去了,經歷過數場洪水洗禮的三峽大壩目前質量如何,還能夠使用多久呢?這個問題有美國專家作出了回答,得出的結論卻令人難以置信。
三峽大壩的前世今生
中國的領土上有兩條重要的河流-長江與黃河,這兩條河流自西向東貫穿中華大地,最終匯入大海。正是這兩條河流孕育了中華民族。
但是作爲以農業爲主的民族,中華民族的成長史也是與自然、與這兩條河流改造和共存的歷史。中華民族最早就是居住在沿河流域,所以長江與黃河的泛濫是我們一直面臨的問題,古有大禹治水,今有三峽大壩。
所以爲了改善長江流域的水文狀況,調節汛期和枯水期,國家決定在長江中上游修建一座超大型大壩。
這座大壩首要的作用就是在每年夏季汛期,將長江上游的充沛水量儲存起來,防止造成長江下游洪水氾濫,在每年秋冬枯水期適量進行放水,保障長江中下游領域農田灌溉等問題。
當然除了大壩的基礎功能,修建這座超級大壩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解決我國中東部地區用電問題。隨着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我國電量需求不斷提高,我國一直以來多依賴傳統的煤炭發電模式,但是這種方式不但要消耗大量的煤炭資源,還會造成空氣環境污染。
隨着山西這個煤炭大省,煤炭資源儲備越來越少,國家開始大力投入風力發電,但是風力發電對環境要求嚴格。
我國的風力發電都設立在西部地區,中東部纔是用電需求最大的地方,而西電東送成本巨大,所以國家將目光投入了水利發電方式。
長江流經的湖北省。位於國家地理位置較爲中心地區,在此建立大壩可以有效解決中部和東部電力短缺問題。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經過多年改革開放的中國終於有了修建這座大型水壩的底氣,在經過多種方案的選擇後,國家選定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流域建設大壩。而選定位置後,最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因爲大壩非常巨大,周圍所有的居民、建築都要爲其讓路,所以有了龐大的三峽移民工程。
從中央政府到省級、市級和當地政府都非常重視,因爲這次涉及到的移民人數多達120萬之多,如何分批轉移,如何安置,甚至之後移民如何就業生活,都是在轉移之前都要考慮的事情。
爲了國家的百年大計和後代子孫,在庫區生活了世世代代的人們,紛紛舉家搬遷,1992年10月,三峽工程迎來了第一批搬遷戶,隨後無數的家庭拜別祖先和故土,整村整鎮進行了搬遷。
搬遷的同時,三峽大壩也迎來了開工儀式,1994年12月14日,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來了,無數的建設工人和挖掘機等設備,開始緊鑼密鼓的投入建設中。據統計,國家在三峽大壩中投入的資金高達2000多億,而人員有超過4萬名之多。
三峽大壩自其建成以來,不僅在防洪抗旱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福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防洪抗旱方面,三峽大壩的建成有效地控制了長江的洪水,大大降低了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風險。
這爲農民提供了穩定的農業生產環境,保障了農作物的生長和收成,尤其是在旱季,大壩的蓄水功能爲農田提供了寶貴的水源,使得農作物得以順利生長,從而造福了下游無數農民。
三峽大壩在國家重要的南水北調政策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南水北調是我國一項重要的水資源調配工程,而三峽大壩的建成使得這一工程得以順利實施。
通過大壩的調節,將豐富的水資源從南方輸送到北方,緩解了北方地區的缺水問題,促進了北方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此外,三峽大壩在航運上也帶來了意外之喜。由於大壩的建設,使得長江的航道得到了改善,船隻的通行能力大大提高。這不僅縮短了運輸時間,降低了運輸成本,還爲沿江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峽大壩的壽命只有五十年嗎?
但是總是愛唱衰中國的美國專家卻跳出來說,中國的三峽大壩壽命只有五十年,並拿出了他們所謂的證據。
有美國的建築專家說,中國在建設大壩上使用的原材料存在問題,這種材料只有幾十年的使用壽命,而且加上大壩在平時使用過程中的損害,使用時間會大大縮減。
美國的水利專家還質疑了中國建設大壩的水平,認爲技術落後的中國,不可能自主設計建設出如此高水準的大壩,甚至攻擊中國就沒有拿的出手的著名建築。
他們還利用了引以爲傲的谷歌地圖,說明從衛星圖片對比來看,中國的三峽大壩在使用了這幾十年後已經發生了變形,還信誓旦旦的說經過他們的測算,三峽大壩的使用壽命不會超過五十年。
初次聽聞此事的國人紛紛感到震驚,如果花費如此大投入的三峽大壩只能使用五十年,那將對中國經濟造成致命打擊,那麼美國專家爲何要如此攻擊三峽大壩呢?歸根到底其實就是政治的鬥爭。
美國試圖通過攻擊中國的重要建築工程項目,從而貶低中國的國家形象。美國試圖利用輿論,在全球製造中國衰亡論,其實這恰恰暴漏了它恐懼中國崛起的心理。
中國的發展速度,世界各國有目共睹,中國的經濟已經影響世界,中國已經站到了世界的面前,美國這種不攻自破的謊言簡直貽笑大方。
真實的三峽大壩
早在選址之初,各路專家就經過了充分的考慮,爲了選出最合適的位置,各路專家走遍了長江流經的各個地區,作出了多種備用方案,而最終選擇的這個地質條件優越,適合作爲大壩地基的位置,也是經過層層選擇和論證才確認的。
該選址流程不僅是實踐上的一場縝密操作,更是理論探索與實地考察的完美結合。三峽大壩的建設歷程堪稱宏大而細緻。單純的挖掘工作就耗時五年,石材的精確切割和混凝土的澆築,同樣也經過了五年時光的磨礪。
歷經13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在2006年迎來了三峽大壩的全面竣工。而在三峽大壩投入使用後,日常的維護和監測工作,也是非常的嚴格,三峽大壩的維護人員,都是國內水利大壩等方面的專業人員,他們的工作非常的細緻和認真,我國從未懈怠過對大壩的檢修,幾十年來始終如一。
關於美國專家所提及的大壩開裂和位移等質疑,實爲無中生有。三峽大壩的設計採用了全球領先的碾壓混凝土重力壩技術,這是一種被世界認可,穩定成熟的技術,不只是中國,世界上重要的水利工程均採用的是這種技術。
而建設三峽大壩選用的混凝土材料,均經過嚴格的高質量配比,符合國際上相關標準。至於因溫差引起的開裂問題,早在施工階段,我國專家便通過二次風冷技術有效解決。
在後續幾十年的維護過程中,這一問題也一直在專家的注意之中,但是並未監測有此類問題,足以證明建設之時工藝之高超。
同時,三峽大壩的抗震設計也經過深思熟慮。在關鍵部位應用防震縫等技術手段,確保了大壩在面對自然災害時能夠穩固如初。
事實證明,在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中,三峽大壩展現了其出色的抗震能力,安然無恙地度過了那場考驗。
而且經過國家專業部門的測算,三峽大壩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壩頂的垂直位置距離不到2釐米,遠遠低於設計允許的標準值。
結語
三峽大壩的規劃、設計與建設歷經無數次的考驗與論證,凝聚了科技進步與人類智慧的結晶。在面對各種複雜的地質、氣候條件和技術難題時,建設者們憑藉着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卓越的技術能力,成功完成了這一舉世矚目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