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專家建議通過高水平金融開放壯大有容錯空間的耐心資本
金融制度型開放中的市場機會有哪些?如何進行風險管理?在近日召開的“2024陸家嘴論壇專場活動暨中歐國際金融圓桌研討會·CLF50夏季會議”上,與會嘉賓進行了深入探討。
瑞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大田原廣(Hiroshi Ohtahara)認爲,近年來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進展迅速,特別是“滬港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大幅促進了中國資本市場與海外資本市場的相互交流。中國相關措施使得外國投資者能夠更好地參與中國的股票和債券市場,同時也爲中國本土投資者提供了更多投資海外資產的機會,實現了全球多元化資產配置。
上海英國商會執行委員會委員、泰晤投資(香港)總裁李林懋提到金融開放爲上海再保險市場帶來了諸多市場機會。首先,外資准入門檻的降低和業務範圍的擴大,使得外資再保險公司能夠更自由地進入中國市場。這帶來了國際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和業務模式,還推動了再保險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其次,隨着金融市場的多層次建設,再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多種金融工具進行資產配置和風險對衝,從而提高資金運作效率和資本回報率。這爲再保險公司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利潤來源。
中銀國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徐高結合實踐表示,我國不缺耐心資本,但缺少有較高風險偏好、有容錯空間的耐心資本。一方面,如果資本耐心度不夠,不利於長期融資的順利進行,不過可以通過發展耐心資本予以克服。另一方面,就算投融資雙方在期限上沒有差異,但若項目的風險度超過了資本的風險承受水平,則融資仍然難以實現。他建議,通過高水平金融開放來壯大有容錯空間的耐心資本,從而更好增加資本對新質生產力的支持力度。
澳新銀行中國和亞洲區首席風險官馬榮光(Didier Magloire)建議全球監管者,在推動金融創新的同時,需加強風險管理,並強調國際合作與開放的重要性。新產品開發和技術進步爲金融市場帶來了新的機會和收入來源,對全球經濟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但同時,監管有時難以跟上這些快速發展的步伐,這種情況在許多國家普遍存在。各國應開放思想和技術,鼓勵國際合作,共同推動全球金融創新。
世界金融論壇秘書長、金磚國家與全球治理智庫主任馮興科認爲,過去幾十年的經驗表明,“以開放促改革”是中國改革的寶貴經驗。在金融制度型開放中,中國同樣將受益於這一策略,有望迎來新一輪的全球化和開放發展。人民幣國際化方面,中國已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從風險小、風險可控的角度逐步開放資本項目的可兌換。上海作爲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應重點予以研究,建議從金磚國家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着手,推動這一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