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觀察丨萬億產業集羣考驗“耐心資本” 廣東金融業支持生物醫藥如何行動?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許爽 廣州報道
繼今年中山、廣州、珠海多市出臺地方生物醫藥產業扶持政策後,廣東生物醫藥產業集羣迎來的又一政策利好。
近日,廣東省發佈《關於進一步推動廣東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力爭到2027年,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集羣規模超萬億元,規上醫藥工業規模超5000億元。
《行動方案》圍繞創新機制、提升產品、集聚產業、營造環境等提出了38項重點任務和舉措,其中包括加大醫藥金融支持、促進商業健康保險發展。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獲悉,當前,廣東金融業在創新科技保險產品服務、優化銀行信貸模式、培育長期資本等領域開展探索,加大生物醫藥產業的金融供給支持。
近期,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從業內獨家獲悉,廣東省保險行業後續還將推出廣東省藥物臨牀試驗責任保險等科技保險的示範條款。據披露,未來,廣東還將研究設立廣東省生物醫藥產業投資引導基金。
引導金融機構持續加大對生物醫藥多領域支持
作爲生物醫藥大省,廣東集聚了一衆生物醫藥優質企業。根據國家藥監局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廣東藥品生產許可證、中藥生產企業、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均排名全國第一,化學藥生產企業排名全國第二;營收超千億元生物醫藥企業1家,超百億元企業11家;單項冠軍企業9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9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10家。
“2018年以來生物醫藥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複合增速超過10%。”廣東省委常委、副省長,省委統戰部部長王曦在《行動方案》新聞發佈會上表示,2023年,廣東省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集羣實現營收6638億元,位居全國前列;醫療器械產業規模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1;基因測序儀(全國佔比超四成)、呼吸機(全國佔比超五成)等產品產量位居全國第1。
同時,廣東省擁有廣州國際生物島、深圳坪山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中山健康科技產業基地等一批具備較強競爭實力的產業集聚地;涌現出國產體外膜肺氧合治療系統(ECMO)、依沃西單抗注射液、奧雷巴替尼片等一批創新突破產品等。
2023年,廣東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集羣營業收入達到6638億元,擁有紮實基礎的生物醫藥產業無疑是躍升新萬億集羣的“潛力股”。而廣東發達的金融業市場亦爲生物醫藥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行動方案》提及要加大醫藥金融支持、促進商業健康保險發展,工作舉措包括落實好“科技金融15條”政策,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引導作用;培育中長期投資者和“耐心資本”;統籌用好省創新創業基金、產業發展基金等現有政策性基金,研究設立廣東省生物醫藥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金融機構持續加大對生物醫藥研發、創新、製造等領域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鼓勵風險投資機構“投早投小”等。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塗高坤在《行動方案》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除了《行動方案》提到的研發、審評審批、監管、金融保險、醫保、入院、技術改造等支持政策和措施外,廣東還積極對符合條件的生物醫藥製造業創新中心和創新能力建設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對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和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給予資金獎勵,並聯合銀行機構針對生物醫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發融資產品等。
研究設立生物醫藥產業投資引導基金
塗高坤亦指出,除了本次發佈的《行動方案》,近年來廣東省還相繼推出了“技改10條”、“製造業降成本10條”、“科技金融15條”以及製造業單項冠軍獎補、專精特新“小巨人”獎補等一系列有力政策。
事實上,廣東金融業推動科技金融領域的高質量發展一直走在前列。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此前從廣東金融監管局瞭解到,截至上半年,廣東保險業科技保險累計提供風險保障超1.54萬億元。同時,廣東金融監管局與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合作,共同引導保險業出臺至少8款科技保險示範條款,加快推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
近期,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從業內獨家獲悉,廣東省保險行業後續還將推出廣東省藥物臨牀試驗責任保險等科技保險的示範條款。
公開資料顯示,藥物臨牀試驗則是確證新藥有效性和安全性必不可少的步驟。藥物臨牀試驗責任保險承擔藥物臨牀試驗活動過程中,因藥物不良反應出現嚴重不良事件,導致受試者遭受人身傷亡的經濟賠償責任。該險種不僅有助於保障受試者的權益,還能減輕申辦者和研究者的經濟負擔,促進新藥研發的積極性。
早在去年年初,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亦曾面向全省保險機構徵集科技保險產品。相關公告顯示,鼓勵保險公司聚焦廣東省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納米科技、工業軟件、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等戰略性產業中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產品推廣應用的需求,創新保險產品和服務模式。科技主管部門視財政預算情況,可對省內各科技創新主體購買納入省科技保險產品推薦目錄範圍內的保險產品給予一定的財政資金支持。
長期以來,銀行機構由於判斷科技創新業務的專業能力不足,出於風險收益匹配的考慮,對初創型科技企業的信貸支持有待加強。爲解決這一難題,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積極推動轄內銀行機構探索“投貸聯動+提高貸款風險容忍度”模式,帶動轄內機構整體性提高對科創企業貸款的風險容忍度。
在上述思路下,中信銀行廣州分行推出了“投貸聯動積分卡”審批模式,打破重歷史、重財務、重抵押的傳統授信邏輯,通過對企業研學能力、知識產權、科技資質、專業創投機構評價等科創指標賦分,並視得分給予企業授信額度。該模式從評估企業財務“三張報表”拓展到評估企業創新要素“第四張報表”,大幅提升了優質中小企業獲批貸款的成功率。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亦從廣州銀行了解到,該行制定了以“人才、臨牀價值、商業化”等爲核心的創新藥信貸評價體系,使創新藥業務“能評價”,讓需要信貸資金推進新藥商業化的企業,及時獲得了銀行授信。
與此同時,股權投資對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其收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天然契合科技企業長週期、高風險、輕資產等特點,能爲企業研發、生產、成果轉化等提供長期資本支持。
珠海麗凡達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經理彭育才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生物醫藥研發是極具挑戰的項目,技術壁壘高、投入成本高、研發難度大,而回報收益亦頗爲豐厚。同時,從研發到生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往往需要10年甚至15年以上的時間,這導致了絕大部分投資人不願意投入這類長期投資。而對於生物醫藥企業而言,充分的資金支持對研發創新至關重要。
今年9月,隨着股權投資試點擴圍政策落地,深圳、廣州多隻AIC股權投資基金快速落地。
其中,廣州首隻AIC股權投資基金達成意向的基金規模爲100億元,重點投向廣州區域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本只基金已對接具體項目並即將實現投資。這是繼廣州設立1500億元產投母基金、500億元創投母基金、100億元天使母基金後,擴大財政金融資源供給,吸引和培育更多長期資本進入創新投資領域的又一有益探索。
而深圳多隻AIC股權投資試點基金同樣主要投向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深圳“20+8”產業集羣,支持優質科創企業發展和新質生產力培育。截至目前,深圳已落地AIC股權投資試點基金總規模達到420億元。
在《行動方案》新聞發佈會上,塗高坤還提出,在金融領域,還將研究設立廣東省生物醫藥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金融機構持續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鼓勵風險投資機構“投早投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