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不妨放鬆一點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似乎總是被各種聲音催促着前行。
從孩童時期開始,就不斷被提醒着每個階段的重要性,一年級是最重要的,二年級是最重要的,大四是最重要的……彷彿人生的每一步都不容有失,我們被塑造成了一生都在追求“重要”的中國人。
然而,在這永不停歇的追逐中,我們常常忘記了給自己留一點喘息的空間。我們總是忙碌、焦慮,害怕落後於人,害怕錯過機會,以至於我們的生活如同上緊了發條的時鐘,一刻也不得放鬆。
但着急真的有用嗎?
很多時候,我們越是急切地想要達成某個目標,越是容易陷入困境。就像在泥濘的道路上奔跑,跑得越快,反而陷得越深。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不妨放慢腳步,以一種從容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既然改變不了事實,那就先放下心來,由他去吧。
學會放鬆,並不是放棄努力,而是在努力的同時,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態。
一、鬆弛不是擺爛,而是一種能力
曾經聽過這樣一段話:
“善用表的人不會把發條上得太緊,善駕車的人不會把車開得過快,善操琴的人不會把琴絃繃得過緊,有智慧的人總在爲自己的心靈鬆綁。”
生活中,有沒有幾次崩潰是因爲明明已經筋疲力盡了,卻還想再逼自己一把,結果最後適得其反?
很多時候,我們的身心像極了琴絃,你繃得越緊,就越容易斷。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實驗對象分成兩組,分配給每組20個任務讓他們去完成。
這期間,他對一組對象進行干擾,讓他們無法完成任務,而讓另一組在沒有任何干擾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任務。
實驗結果表明,雖然所有受試者接受任務時都呈現出一種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的一組,緊張狀態隨之消失;而沒有完成任務的那一組,緊張狀態卻持續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擾,心理上的緊張壓力始終難以消失。
這種因爲工作上的壓力而導致精神高度緊張的現象,被稱作齊加尼克效應。
美學大師朱光潛說:“越是聰明的人越懂得休息,休息不僅爲工作蓄力,而且有時工作必須在休息中醞釀成熟。”
作家樑爽準備出版新書前的那段時間,白天要工作,晚上回家還要打電話聯繫合作方討論新書的宣傳事項。
因爲害怕拖團隊後退,所以不管每天有多累,她都堅持不停歇地工作,不敢有一絲放鬆。
但持續高強度的工作,並沒有讓她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帶來了各種健康問題。
爲了調整狀態,休養身體,她把所有的工作全部取消,每天早起爬山,呼吸新鮮空氣,白天鍛鍊身體,晚上保證充足的睡眠。
堅持了一段時間,她整個人的狀態都好了很多,寫作時也是文思泉涌。
就像西德尼所說的,當你沒空休息的時候,就是你最該休息的時候。
的確如此,越是停不下來的人,就越容易出現問題,力不從心。
如果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那麼會休息,懂得給生活留白的人就是在利用本錢去創造更大的財富,讓革命之路走得更順暢一些。
一個人,只有學會喘息,把身體和精神照顧好,才能行穩致遠。
二、活在當下,人生自有鬆弛感
人活一世,不確定是常態,無常纔是正常。
我們唯一能把握的,只有此時此刻。當我們陷入過去或未來,人生就難以鬆弛。
1.與過去對抗,越對抗越無力
過去這一年,你有沒有這種時刻?
深夜忽然醒來,明明什麼都沒發生,可就是忍不住在腦海裡反覆重溫過去的不幸。
小時候,父母的苛責,讀書時,同學的排擠,工作後,與領導的糾葛……
一股腦兒地襲來,像洶涌的洪水,瞬間把人捲入窒息的境地。
“他憑什麼那麼對我?”、“我爲什麼這麼倒黴?”、“要是再勇敢一點就好了”,“當初不那麼做,結果會不會更好?”
兀自想了半天,一點辦法沒有,而緊隨其後的,卻是難以消解的煩悶和不可躲避的痛苦。
你恨不能揪着傷害過你的人一遍遍理論;恨不能抓住失去的機會重新來過;
恨不能把那些彎路走直,恨不能彌補所有的遺憾……
可人怎麼能回到過去呢?想來想去,除了平添苦悶,哪還有半點好處?
同過去對抗,就是在與自己較勁,逼自己去改變不可逆轉的事。
心靈導師埃克哈特•託利,提出過一個“痛苦之身”的概念。
意思是,我們感受到的所有痛苦,根源都在自己的想法。
事實已成定局,一切早已過去,是你不願放過自己。
一個緊緊擁抱着過去的人,是永遠也走不到未來的。
丟掉心中負累,才能大步走進新天地。
學會允許、接納,才能放下,釋懷,改變。
2.只看未來,就會提前焦慮
《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寫過一羣小雞。
當農場上其他動物悠閒地吃喝,小雞們卻圍着谷堆不停地喊:天要塌了,天要塌了。
結果,天沒塌,小雞們卻在杞人憂天的惶恐中,差點被自己嚇死。
一到年初,我們也像小雞一樣,容易患上“焦慮綜合症”。
我們忍不住規劃生活,習慣性地制定Flag。可一想到未來,便頓時坐立難安。
事情沒搞定時,操心着結果,搞定了,繼續爲下一件事憂心。
回看過去這些年,我們是不是一直困在這種循環中?
可咱們擔心的事,又有幾件真正發生了?
到最後,不過是徒勞一場,白白焦慮?
李雪琴曾在一檔綜藝上坦言,她是個非常容易焦慮的人。
有工作的時候,爲工作焦慮;沒有工作時,爲失業而焦慮。
除了工作,她還有年齡焦慮,身材焦慮,寫稿焦慮……
總之,她會爲一切沒到來的事情感到不安,而這種不安,說到底也沒起到作用。
而且還會適得其反,讓人集中不起精力,拿不出具體行動。
當人不自覺地往壞處想,就會被負面情緒包圍。即便是還有希望,腦子裡的一團亂麻,也讓人變得灰心喪氣。
擔憂沒有對衝一點生活的風險,只會令大家身心疲憊,讓生活難上加難。
諮詢師李鬆蔚說,生活難,是正常的,未來的不受控,也是正常的。
如果只盯着明天看,就是在提前透支自己的時間與精力。
生活面前,我們都是“薛定諤的貓”。
無論你怎麼想,都消除不了命運裡的不確定性。
該遇到什麼冥冥之中早有定數,我們無需做過於悲觀的預期。
關於工作,做好分內之事,紮實提升自己就好;
關於生活,守好一家老小,保證日常開銷就行;
關於自己,穩住身心狀態,也就沒什麼大問題。
修煉內心的鬆弛,打消沒必要的顧慮,人才能養精蓄銳應對未來。
3.活在當下,此刻才具有力量
晚年時的王陽明,和弟子們去爬山。
山壁陡峭,路途艱難,直把一個個後生累得不行。
他們中有人半途而廢,有人抱怨連天,有人痛苦地一寸寸挪……
相比之下,老胳膊老腿的王陽明,卻是氣定神閒,健步如飛,很快就到了山頂。
衆人向他請教登山秘訣,老先生捻着鬍子笑笑說:“山高萬仞,只登一步。”
見大夥不解,他解釋道:登山時,你看着遠方的山頭,陡峭的山路,你的心思在遠處,在他方。但我不這樣,我的心就在此時此刻,就在當下的每一步。把腳下的這一步走好,人自然而然能到達山頂。
這便是“活在當下”的智慧。
讓自己活得專注且具體,要做什麼就只做什麼,活在今天就只享受今天。
當心思和行動都落在“此刻”,你會發現:自己所有的焦慮、擔心、迷茫,都一掃而空。
那些本以爲糟糕的、過不去的,一切也都在慢慢變得好起來。
三、如何獲得鬆弛感?
在生活中,允許一切發生。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放下想要控制一切的慾望,便能獲得鬆弛感。
1.張馳有度,避免職業枯竭
有位網友分享了一個故事:部門有位同事,爲了爭取一個晉升的機會,他開啓了近乎24小時待機狀態:白天拓展客戶,經常忙得顧不上吃飯;晚上打磨方案,多數時候都是徹夜不眠。
本以爲靠着這種“死磕”,總能得到那個機會,沒有想到的是,因爲長時間的高強度工作,身心俱疲,身體先垮掉了。
如果一個人長時間保持高強度的工作,就會很容易陷入低效的內耗,良好適宜的工作狀態是:有鬆有馳,有緊有緩,日常工作中絕不把自己當成機器人。
如果工作中陷入僵局,或者覺得自己效率低下、心情煩悶,不如停下來休息一下,事情說不定就會另有轉機。
2.拒絕焦慮,放下想要控制一切的慾望
控制慾望是人類天性中的一部分,它源於對未知和不確定性的恐懼。
工作中,我們總是會面臨着各種壓力和不確定性,被焦慮支配。比如:感覺新來的領導好像不喜歡自己,這個時候你在心裡默默思考:我哪裡得罪對方了?我做錯了什麼?我會不會失去這份工作……
如果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負面情緒上的話,就沒心思去解決問題,內心也會始終惶恐不安。
因此,可以將我們所擔心的問題,轉變爲可操作、可解決的問題。
另外,我們得認識到,這種想要控制一切的慾望,實際上是一種自我限制。
比如做什麼都束手束腳,害怕不被認可,害怕失去控制。不論我們多小心翼翼,總會有人對我們的選擇持有不同意見,總會有犯錯的時候。
這是職場的常態,也是生活的真相。學會放下控制慾,學會接受不完美,學會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機會。讓職場之路不再是一條緊繃的直線,而是一條充滿彈性和可能性的曲線。
3.改變心態,與工作和解
小宋說:前段時間,好像陷入了情緒的怪圈,覺得自己的厭班情緒特別嚴重,越是抗拒工作,工作的狀態和成果自然也就變得越差了。
現實中,很多人似乎都和自己的工作站到了對立面,不斷地在工作中消耗自己,情緒一天比一天低迷,狀態也越來越差。
看過這樣一個觀點:工作本身只是一個謀生的手段,但是人活着並不只是爲了工作。
很多時候,壓垮一個人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的情緒。嘗試改變自己的心態,試着與工作和解,尋找工作中的閃光點,成爲更加成熟的職場人。
4.對職場祛魅,穩固自己的內核
工作越久,越覺得職場的本質,就是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而你要做的,不是去懷疑自己的能力,而是通過清晰定位和長線努力,不斷穩固自己的內核。
查理·芒格說過:“如果要玩那些別人玩得很好,自己卻一竅不通的遊戲,那麼你註定一敗塗地。要認清自己的優勢,在能力圈裡競爭。”
在能力圈裡競爭,其實就是揚長避短,將公司需要的以及個人擅長的點發揮到極致,打造自己的“優勢名片”。然後通過不間斷的經驗積累,穩固自己的“職場內核”,成爲職場中不可替代的人。
當我們有了這種內在的力量,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我們都能保持自己的節奏,更加從容鬆弛。
情緒穩定、樂觀、從容、不焦慮.......這些可能都是鬆弛感的外在表現。鬆弛感的真正內核,應該是長期主義。
一項職場調查報告顯示,7成職場人的首要壓力來自於自己,其次是直屬領導和合作部門的同事。而令職場人壓力大的TOP3原因分別是:職業瓶頸、KPI完不成、沒時間給自己充電。
說白了,短期內的晉升瓶頸和個人能力停滯,讓很多人陣腳大亂。於是,有人立刻跳槽謀求漲薪,有人立馬去考證提升能力,有人乾脆辭職考研。
一哄而上,又一鬨而下。結果到頭來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這就是缺乏長期的、清晰的職業規劃和目標。
當你能夠用長期主義的視角去看待眼下發生的種種時,就發現鬆弛感其實唾手可得。
此外,試着尋找一些自己本職工作以外的優勢,這不僅是一種戰略上的緩衝,更是一種心理上的釋放。這種行爲並不意味着你要逃避困難,而是要在前進的道路上,爲自己留下一些餘地。
當我們擁有“有退路”的狀態時,我們的內心會變得更加強大和穩固。即便遇到挫折,也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思考、去調整,而不是被壓力所擊垮。
5.保持鈍感力,拒絕精神內耗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刻:
領導一句玩笑話,你會糾結很久其中的含義;
同事一次沒回微信,你會不自覺腦補原因;
遇到一點小問題,就會開始懷疑上班的意義。
總是過度解讀周圍的人和事,把自己封閉在消極的情緒裡,是過度敏感的表現。這時候,我們要有足夠的“鈍感力”,不過度關注、不妄自揣測、不主動設想。
胡漸彪在《鬆弛感》裡說:“一個人的狀態是由內心的三個評價相交而成的:對所處環境的評價、對自身能力的評價和對自身行動的評價。”
在環境不能改變的時候,不妨對外“鈍感”一些,對內專注一些。不必去管他人評價,更多關注自我成長和價值,向着目標一步步完成自我進階。
當你開始主動拒絕一切精神內耗,就真正獲得了輕鬆自在。
主持人易立競說過:“鬆弛不是說得過且過,而是我會盡人事,而後我會聽天命。”
世上沒有絕對好的人生,也沒有完全值得羨慕的人生,各有各的隱晦與皎潔。越是追求滿分,越會背離美好的生活。
只有明白“人生如遊戲,遊戲亦如人生”的道理,才能從容走過歲月,翻過山丘。那些總以爲天大的事,張弛有度慢慢走,總會抵達終點。
參考資料:
1.《懂得鬆弛,是變強的開始》,筆記俠;
2.《2024年:活在當下,允許一切發生》,帆書 原樊登讀書;
3.《鬆弛不是擺爛,而是一種能力》,蜂虻。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