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險預定利率步入“緊跟LPR”時代,影響幾何?

保險行業利率緊隨市場調整了。

華爾街見聞·信風(ID:TradeWind01)8月2日自業內獲悉,金融監管總局已發佈《關於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下稱《通知》),對人身險產品定價機制作進一步要求。

此次《通知》重點,一是調降預定利率上限、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二是強調“報行合一”,對佣金爲代表的附加費用率保持關注。

經濟增長放緩、市場利率持續下行的大環境下,調降預定利率與規範佣金,顯然是旨在防範行業潛在的利差損、費差損風險。

上限壓至2.5%

《通知》明確,9月1日起,新備案的普通型人身險預定利率不高於2.5%;預定利率超過上限的產品停止銷售。

10月1日起,新備案的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爲2.0%、萬能型保險產品最低保證利率上限爲1.5%;預定利率超過上限的產品停止銷售。

這意味着,人身險將由“3%時代”全面邁進“2.5%時代”。

落地的靴子並不在意料之外。

近兩年的人身險產品利率頻繁換擋。

2023年初,彼時的銀保監會組織保險行業協會及多家壽險公司展開調研,並要求至7月底,停售預定利率高於3.0%的傳統壽險、高於2.5%的分紅保險,以及最低保證利率高於2.0%的萬能保險。

2024年上半年,爲防止保險公司無視自身投資表現拉高分紅比例與萬能險結算收益率吸引投保人,監管在“底線”之外,強調分紅、萬能產品“上線”,市場中結算收益3%以上產品基本絕跡。

年中,以泰康人壽爲首多家險企在6月30日新產品備案中,將增額終身壽險預定利率上限由3%調降至2.75%。

進入7月,監管召集部分大型險企,要求將預定利率上限降至2.5%,並由壽險“老七家”帶頭切換產品,避免出現類似去年集體下架導致的“炒停售”。

密集“換擋”之下,8月初落地的利率下調更像是此前一連串利率調降動作的結果。

對險企而言,下調預定利率能夠降低負債成本。

從國際經驗看,降低定價利率上限與結算利率,減少高保證利率儲蓄產品、增加保障型產品並結合理賠場景需求提供服務等,均是應對利差損風險的轉型方向。

限制上限外,《通知》也明確提出未來預定利率將動態調整,並重點參考同期中長期LPR水平。

具體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參考5年期以上LPR、5年定期存款基準利率、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長期利率來確定預定利率基準值,並報金融監管總局;

達到觸發條件後,各保險公司可按照市場化原則及時調整產品定價。

這是保險業首次提出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

7月,市場1年期LPR爲3.35%,上月爲3.45%;5年期以上LPR爲3.85%,上月爲3.95%。

於保險業而言,這一舉措有利促進保險公司負債端與資產端聯動、適應經濟週期變化。

“報行合一”不只於銀保

從政策落地時間看,監管對利差損、費差損問題幾乎總是同時“兩手抓”。

2023年7月末,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即印發《上海市人身保險銀保業務自律公約(2023 年版)》,59家會員機構均達成共識,約定合規展業、良性競爭,並承諾不通過其他渠道及方式變相增加銀保業務手續費,堅決杜絕銀保小賬。

在8月人身險預定利率上限由3.5%降至3%後,金融監管總局發佈《關於規範銀行代理渠道保險產品的通知》,正式對銀保渠道佣金進行約束。

在粗放式發展時期,“報行不合一”幾乎發生在所有中介渠道。

因人身險產品同質化嚴重,保險公司往往通過給予渠道額外費用換取推薦機會。

手握大量高客的銀行在於保險公司的合作中處於“絕對主動”地位,“報行不合一”問題尤爲嚴重。

在監管發文後的調整期間內,人身險公司集體暫停與銀行合作,直至簽訂新合約。

2個月後,金融監管總局披露估算結果,銀保渠道的佣金費率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約30%,下一步,將啓動個人代理渠道、經紀代理渠道的“報行合一”工作。

儘管很長一段時間裡強化個險、經代渠道“報行合一”的文件未落地,但其實質影響已然發生。

華爾街見聞·信風(ID:TradeWind01)向多位某頭部保險中介機構高層、經紀人確認,監管要求疊加保險公司自查,大部分公司均已降低佣金,降幅整體在50%左右。

8月2日發佈的《通知》中,金融監管總局在強調利率同時指出,“報行合一”勢在必行。

《通知》明確,深化“報行合一”,加強產品在不同渠道的精細化、科學化管理。

各公司在產品備案或審批材料中,應當標明個人代理、互聯網代理、銀郵代理、經紀代理等銷售渠道,同時列示附加費用率(即可用總費用水平)和費用結構。

對行業而言,嚴格管控附加費用率勢必有利於控制費差損,利好長期發展。

但對於個體而言,短期“陣痛”不可避免,代理人、經紀人們或許得過一段苦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