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合理看待商業銀行利潤水平
北京商報訊(記者嶽品瑜實習記者董晗萱)8月17日,人民銀行發佈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在專欄中,人民銀行特別提出,合理看待商業銀行利潤水平。
人民銀行表示,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利潤保持增長,但淨息差持續收窄,利潤增速有所下降。商業銀行向實體經濟發放貸款面臨資本約束,化解風險也要消耗資本,我國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有明確的監管標準。商業銀行維持穩健經營、防範金融風險,需保持合理利潤和淨息差水平,這樣也有利於增強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
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和利潤總量逐步擴大,但淨息差和資產利潤率處下降趨勢。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達到337萬億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約10.4%。隨着利率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信貸市場競爭加劇,尤其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貸款利率下降較多,銀行盈利能力有所下降。2023年第一季度商業銀行淨利潤爲6679億元,同比增長1.3%,增速較去年同期低6.1個百分點,淨息差爲1.74%,資產利潤率爲0.81%,同比分別下降0.23個和0.08個百分點,單位資產盈利能力降低,利潤增長主要依靠資產規模擴大來"以量補價"。
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截至8月16日,已有瑞豐農商行、蘭州銀行、江蘇銀行、浦發銀行、常熟農商行、杭州銀行、成都銀行7家銀行公佈上半年業績快報,7家銀行中有6家歸母淨利實現兩位數增長,僅浦發銀行業績呈現負增長。
報告認爲,我國商業銀行淨利潤主要用於補充核心一級資本以及向股東分紅,並通過資本的槓桿作用再次作用於實體經濟。相對而言,國內銀行資本補充渠道少、難點多、進展慢,存在較大資本缺口。例如,由於目前A股上市銀行的平均市淨率(P/B)爲0.58,通過發行普通股等外部渠道補充核心一級資本能力較爲有限。因此,在拓展外源資本補充渠道的同時,保持內源資本補充能力尤爲重要,而維持一定的利潤增長是內源補充資本的重要方式,有助於增強銀行支持實體經濟和防範風險的能力,維護境內外投資者對我國宏觀經濟的信心。
2018-2022年六大國有銀行的累計淨利潤中,約2/3用於留存補充自身核心一級資本,確保了資本充足率指標始終滿足國際監管要求,並通過信貸投放等渠道作用於實體經濟。其餘部分主要用於向股東分紅等。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諸多困難挑戰,在此過程中需進一步發揮銀行服務實體經濟重要作用,暢通經濟金融良性循環。"人民銀行指出,考慮到金融週期和經濟週期往往不完全同步,銀行信貸風險暴露需要一段時間,應有一定的財力準備和風險緩衝。允許銀行通過合理方式維持自身穩健經營,可以提升其持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能力。當然,商業銀行盈利狀況也會隨着經濟週期波動,對此應理性看待,不必過度解讀。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指出,隨着國內經濟穩步恢復,企業經營狀況逐步改善,銀行積極提升經營水平,在寬信用環境下,銀行以量補價有望持續帶動經營質量和盈利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