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過關方式!深港將誕生新口岸

11月20日,香港特區政府公佈《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下稱《綱要》),透露諸多重磅信息。

值得關注的是,深港之間,將誕生一個全新的口岸——河套口岸。

《綱要》提到:探索“無感通關”創新模式,通過預先登記,輔以科技手段大幅縮減通關時間,計劃建設兩座跨河行人橋,直接連接港深兩地園區……

“無感通關”讓人眼前一亮!

經常往返深港的人應該深有體會,以羅湖口岸爲例,作爲最早的深港口岸,每逢節假日總是人頭攢動,排隊通關時間動輒需要一兩個小時。

雖然後來開通的福田口岸、深圳灣口岸在硬件設施上有所改善,但高峰期的通關體驗仍不盡如人意。

而在河套的規劃中,通過預先登記制度,結合先進的科技手段,有望將傳統的反覆排隊、多次查驗的繁瑣流程,簡化爲更智能、更高效的“無感”體驗。

河套口岸的“無感通關”創新模式,無疑將爲深港融合按下快進鍵。

數據顯示,每天近20萬香港居民跨境到深圳消費,數萬深圳學童往返香港就學,加上經深圳前往香港的內地旅客,兩地之間的人流量持續攀升。

“無感通關”模式一旦落地,可以將傳統的多次查驗簡化爲高效便捷的一站式通關,大幅提升通關體驗,這種便利性將極大促進深港科創人才的交流互動。

展望未來,深港之間還將迎來更多口岸。

根據國家“十四五”口岸發展規劃,前海客運口岸已被納入新開口岸範疇。

前海將在媽灣片區設置客運碼頭和跨境直升機航點,打造陸海空立體交通網絡。這意味着深港之間將形成更加多元化的聯繫通道:除了傳統的陸路口岸,還將增添海上航線和空中快線。

深讀《綱要》,你會發現新設口岸、新通關模式只是開胃菜。

河套最引人注目的點,在戰略定位和產業佈局上。

它是大灣區唯一以科技創新爲主題的重大合作平臺,被納入“十四五”規劃後,上升爲國家戰略層面的重點項目。

河套爲什麼會獲得如此高的定位?

衆所周知,深圳是中國創新力最強的城市之一,但其創新主體90%以上來自民企,創新和技術主要服務於市場,在基礎學科創新方面存在短板。爲彌補這一不足,深圳正在從零開始打造光明科學城。

而河套的出現,則爲深圳開闢了另一條破局之路。

在《綱要》中得知,河套的科技創新規劃可以說是“高精尖”的代表,規劃三大核心功能區:

生命健康科技區:規劃建設國際臨牀試驗所,打造生命健康創新鏈

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區:佈局算力設施,發展“AI+”等前沿領域

新科技與先進製造區:發展微電子、第三代半導體等新興產業

更具創新性的是四大創新平臺的設立:

InnoHK 2.0:引進全球頂尖科研機構

生命健康研發院:整合跨學科研究資源

大灣區國際臨牀試驗所:打通醫藥創新產業鏈

國際頂尖實驗室:瞄準“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

過去三十年,深圳誕生了華爲、騰訊、大疆等一批世界級企業。然而,這些企業雖然在各自領域表現出色,但多數仍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中游位置,在覈心技術和基礎研究上仍需突破。

深圳90%以上的創新來自於市場導向的民營企業,這種創新模式擅長對現有技術進行商業化應用和產品創新,卻難以支撐起真正的原創性突破。

而河套的設立,正是要改變這一局面。

通過整合香港的基礎研究優勢和深圳的產業轉化能力,河套有望幫助深圳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構建起自主可控的“科技樹”,實現從“跟跑”到“並跑”乃至“領跑”的跨越。

與深圳其他創新區域相比,河套最特殊,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

首先是深港“雙城”疊加效應,既能借力香港五所世界百強大學的基礎研究優勢,又可對接深圳強大的產業轉化能力,真正實現“科研在港、轉化在深”的創新閉環。

其次,河套是制度創新的試驗田,首創“一河兩岸、一區兩園”模式,在創新要素跨境流動方面享有特殊政策支持,如:

人員流:探索“無感通關”模式

物資流:設立科研物資“綠色通道”

資金流:便利跨境資金調度

數據流:在安全前提下促進數據跨境流動

第三是得天獨厚的國際化基因,依託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普通法系統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具備卓越的國際人才、資金匯聚能力。

從硬件配套來看,河套總規劃面積達387公頃,其中香港園區87公頃、深圳園區300公頃。

首期建築面積就達100萬平方米,並配套高端人才公寓、國際學校等全方位設施。

按照規劃,河套將分三步實現其戰略目標:

2024年:第一期第一批次大樓投入使用

2030年:形成高效創新協同機制,創新要素跨境流動提升

2035年:全面發展格局形成,建成世界級科技創新樞紐

河套的意義已經超越了一個園區的範疇。它不僅要解決深圳基礎研究不足的短板,更要通過深港創新資源的有機整合,打造全球科技創新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