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皮膚變黃褐色 9旬嬤突反胃、肚子痛數週確診胰臟癌
烏日林新醫院醫療部部長暨胃腸肝膽科主任李傑哲,與胰臟癌高齡患者賴阿嬤及其家人合影。(烏日林新醫院提供/林欣儀臺中傳真)
「膽管十二指腸造口術」爲治療胰臟癌引起的黃疸新選擇,此爲從MRI核磁共振檢查呈現的影像。(烏日林新醫院提供/林欣儀臺中傳真)
臺中市有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病史的90歲賴姓阿嬤,日前突然反胃、肚子痛,時間長達數週,之後全身皮膚都變成黃褐色,她的家人嚇得連忙帶賴婦到醫院求診,經檢查確診爲胰臟癌第一期,她的胰臟頭部有約2公分腫瘤,所幸經接受膽管十二指腸造口術,成功改善惡性膽管阻塞情況。
烏日林新醫院醫療部部長暨胃腸肝膽科主任李傑哲表示,胰臟癌在臨牀上鑑別診斷困難度較高,有8成患者在確診時已錯失治療先機,通常若是小於2公分的早期胰臟腫瘤,利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診斷率低,但若使用內視鏡超音波,則可檢查出小於0.5公分的胰臟腫瘤。
以賴婦爲例,她被送到醫院時,醫療團隊先安排電腦斷層,雖有發現膽管擴張、但沒看到胰臟腫瘤;之後改用內視鏡超音波導引,發現約2公分的胰臟頭部腫瘤,且因爲且胰臟癌5年的存活率低於5%,早期發現治療更顯得重要。
李傑哲表示,賴婦罹患胰臟癌後的主要併發症爲惡性膽管阻塞,但因爲膽管出口嚴重變形,無法進行主流治療,後來經十二指腸內視鏡置放支架,結合「膽管十二指腸造口術」的治療,順利將膽汁引流至十二指腸,成功解決黃疸的症狀,且賴婦出院後3個月回診時膽管依舊暢通。
院方指出,「膽管十二指腸造口術」是透過內視鏡超音波的輔助進行,其好處是免開刀、低疼痛、安全度高,降低發生出血、穿孔及腹膜炎併發症,術後也不需要隨時揹着膽汁引流袋。此外,因胰臟癌屬於低血管性腫瘤,全身性靜脈注射化療藥物不容易抵達,現在也可採用經內視鏡超音波突破性精確導引細針注射方式,提高治療效果並降低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