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海廢監管處理 我輸出經驗
海廢控訴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步入第五天,各國企業倡議減塑攤位,擺放從海里撿拾的保麗龍等海廢。特派記者侯永全/釜山攝影
多數塑膠廢棄物進入海洋,對生態環境造成嚴峻挑戰。海洋廢棄物管理是「全球塑膠公約」最終談判重點之一,但各國處理技術不一。在海廢監測與管理方面,臺灣位居領先地位,可積極輸出海廢處理經驗。
談判期間,南韓環境部舉辦「重新思考塑膠生命」講座和展會,邀請多個海廢機構設攤並舉辦論壇,行政院海洋委員會也派員到現場參觀及交流。
海委會國發處科員蔡明勳說,海委會下半年啓動「印太區域海廢合作平臺」,在提升保育觀念、輸出海廢處理技術等領域,都可對外提供協助;此次派員前往釜山,除了即時掌握締約談判進度,也希望與理念相近的企業、學術機構、非政府組織等交流,共同推動區域內的海洋廢棄物治理。
專精海洋廢棄物調查的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顏寧也前進釜山。澄洋是全球幽靈漁具倡議聯盟(GGGI)成員之一,廢棄漁網是海洋重要污染源,該組織訴求將漁具管理納入塑膠公約規範,以落實生產者延伸責任。
顏寧說,臺灣民間海廢相關企業和組織在國際海廢社羣相當活躍,許多東南亞或小島國家飽受海洋廢棄物問題所苦,卻不知如何管理;在塑膠公約提起各界對海洋廢棄物關注之際,臺灣民間企業和公民團體處理海廢經驗豐富,應把握機會對外交流,從源頭的知識養成、技術培養,和後續管理一併投入,纔有助永續海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