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車供應鏈「權勢」更迭:均勝電子等中國「零部件龍頭」崛起

文 | 懂財帝

歐洲是汽車發源地,也是中國車企心中的“聖盃”。過去幾十年,中國汽車人曾數次嘗試以燃油車“破冰”,但都以失敗告終。

而如今,新能源浪潮席捲全球,曾經孱弱的中國車企“換道超車”,正在歐洲市場攻城略地。

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團、比亞迪等品牌在歐洲地區的銷量均實現大幅增長。其中,上汽集團旗下MG品牌的銷量同比增長了143%。德國專業汽車雜誌拆解MG4後評價,“這纔是爲大衆製造的電動汽車。”

9月,世界五大車展之一的德國慕尼黑車展更是成爲了中國專場秀。比亞迪、小鵬、零跑、上汽MG等新能源車企,以及寧德時代、均勝電子、地平線等零部件廠商備受矚目。

事實上,不僅僅是歐洲。進擊東南亞、拉美,佈局中東、非洲,中國車企已經邁向全球化時代。

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到230萬輛,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預計2023全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將突破500萬輛。

新能源汽車顛覆式創新,中國車企強勢崛起的“力量波”傳導至產業鏈上游,供應鏈格局也在加速重構。

美國汽車新聞Automotive News發佈的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排行榜(2023)顯示,中國共有13家企業上榜,僅次於日本、美國、德國。

值得注意的是,寧德時代首次躋身全球第一梯隊,位居第5,延鋒、均勝電子、北京海納川、中信戴卡四家公司已進入前50名。

而這只是供應鏈權力天平向東方傾斜的開始。下一階段,隨着電動化、智能化技術的深度滲透,中國汽車零部件賽道或將有更多的“龍頭公司”羣像崛起。他們將和中國車企一起,共同重塑全球汽車業。

1 | 汽車供應鏈「權勢」重構

如果不是特斯拉、蔚小理、比亞迪等新能源車企重新定義了汽車,中國零部件企業或許仍在夾縫中求生存。

燃油車時代,中國傳統車企缺乏核心技術,始終落後於歐美日廠商。

彼時,中國零部件企業也遭遇着同樣的困境。囿於關鍵技術和實力,大衆、福特等跨國車企更信任擁有百餘年積澱的海外零部件企業,就連合資品牌、國內自主品牌也傾向於採購巨頭們的產品。

以剎車爲例,中國生產的汽車中,曾經有95%以上的剎車產品來自大陸集團、採埃孚和博世。一位業內人士坦言,“當時的國內零部件企業,幾乎沒有機會成爲整車廠的一級供應商(Tier 1)。”

但電動化與智能化技術的涌現,卻給了他們逆襲超車的機會。

在特斯拉、蔚小理的設計圖紙上,傳統汽車結構被徹底顛覆:發動機、變速箱、傳動系統被“三電系統”——電池、電機和電控取代;傳統底盤必須更新迭代爲輕量化底盤;汽車中控也應該用電子屏幕來解決……

新車企天馬行空,傳統供應商巨頭卻嗤之以鼻。據晚點LatePost報道,2013年,博世拒絕和特斯拉一起開發輕量化底盤結構件。2019年,大陸拒絕爲理想提供定製化空氣懸架。

國內中小零部件廠商則欣然接受。最終,拓普集團接下了特斯拉的輕量化底盤訂單,浙江孔輝同意爲理想研發、提供空氣懸架,均勝電子與特斯拉、蔚小理、廣汽埃安、智己汽車“牽手”,爲理想首款量產車型理想ONE及“L”系列車型供應全套被動安全系統產品,並深入參與新能源車企核心供應鏈。

至此,他們站上了產業風口。

新能源汽車交付量一路狂飆。2022年,特斯拉累計交付量達131.39萬臺,是2017年的13倍。蔚來、理想、小鵬交付量分別爲12.25、13.32、12.08萬臺,較2021年增長超過30%。

2023年前三季度,四家新能源車企交付數據再創新高。

供應鏈上的中國零部件廠商也賺得盆滿鉢滿。2021年,“新能源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50%,減震降噪(NVH)系統龍頭拓普集團、智能座艙龍頭德賽西威的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76%、40%。

2022年,寧德時代繼續翻倍生長,均勝電子、拓普集團、德賽西威的營收與淨利潤增速同樣亮眼。其中,均勝電子更是從2022年Q3以來,營收與淨利潤實現了連續5個季度的增長。

在業績數據之外,更爲重要的是,以歐美日爲核心的全球汽車供應鏈權力體系正在重構。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表示,從大的供應鏈格局來講,汽車供應鏈的“新三角”格局——中美歐,已經開始形成。

能源市場研究公司SNE Research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寧德時代佔據全球電池銷量的32.7%,領先第二位(韓國LG)近一倍。比亞迪佔據11.3%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三。

華泰證券研報顯示,均勝電子是2022年全球汽車安全第二大以及國內汽車電子第一大供應商。

在車載顯示屏賽道,德賽西威的市場佔有率高居全國第一,全球第四。

在汽車內飾領域,延鋒集團是全球第一大供應商;在汽車智能網聯領域,敏實集團已經成爲全球第三大供應商。

2 | 「零部件龍頭」強勢突圍

“後來者”逆襲上位並不是容易的事。每一名中國汽車供應鏈“新軍”的崛起,都是一段澎湃激盪的故事。

供應鏈叢林中,均勝電子尤爲值得關注。它橫跨汽車安全、汽車電子兩大賽道,不僅是全球汽車安全領域的龍頭,市佔率接近30%,僅次於瑞典的奧托立夫公司;而且還是中國汽車電子領域的龍頭,2022年營收位居行業第一。

業績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均勝電子盈利能力持續修復,營收爲413.1億元,同比增長15.57%,歸屬淨利潤爲7.7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94.54%。

另外,2023Q3,均勝電子新增訂單全生命週期金額達到168億元。前三季度,累計獲得全生命週期訂單約590億元,其中包括約350億元的新能源車型訂單。

而在15年前,均勝電子還只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商,做着普通功能性的零部件產品。

命運的轉折發生在2008年。那一年,金融危機狂潮,全球汽車業哀聲一片。均勝電子趁勢衝出美德日零部件巨頭的包圍圈,“幹一票大的”。

次年,他以低價收購了一家中德合資零部件公司,資產規模翻了數倍。

此後幾年,均勝電子步步爲營:以16億元控股德國普瑞——成立於1919年,彼時擁有98項汽車電子發明專利;併購全球知名汽車安全系統公司百利得、美國知名安全技術供應商KSS和日本高田公司的優質資產。

資本併購只是第一步,融合纔是關鍵。

均勝普瑞CEO蔡正欣透露,早在2013年,均勝電子就決定進軍新能源車BMS(電池管理系統)。但當時德方心存疑慮,認爲電動汽車市場太過前瞻,此舉有些冒險。對於意見分歧,均勝電子並未以大股東的身份來壓制,而是通過充分溝通和多次模擬計算,打消了德方的疑慮。

藉着爲寶馬i3和i8提供電池管理系統,均勝普瑞成立了新能源部門,而後又在2019年爲保時捷首款電動車Taycan提供功率電子產品,成爲全球首個量產800V高壓快充產品的供應商之一。

如今,新能源產品線已成爲均勝普瑞兩大業務之一。今年4月份,均勝普瑞拿到了130億元800V系列產品訂單,這也是其拿到的歷史最大單筆訂單。

正是基於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原則,均勝電子與併購標的都實現了“1+1>2”的效果:產品走向多元化,企業邁向深度全球化。

以汽車安全業務爲例。均勝電子旗下產品包括安全氣囊、安全帶、方向盤等,目前已經覆蓋了主被動安全領域,全球知名車企寶馬、福特、通用、大衆、豐田、本田等都是客戶,國內客戶已實現新能源車銷售TOP全覆蓋。

2023上半年,汽車安全業務毛利率爲10.64%,同比提升了2.49個百分點。對此,國信證券、民生證券認爲,隨着公司整合持續推進,汽車安全業務的盈利能力將逐步修復。

汽車電子是車身電子控制系統和車載電子系統的總稱。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及智能網聯、新能源管理,這四大業務板塊是均勝電子在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時代的第二增長曲線。

2023年上半年,汽車電子業務實現營收81.52億元,同比增長23.7%,佔總營收比爲30.18%,毛利率爲19.87%,同比提升了1.97個百分點。

在大手筆資本併購的同時,均勝電子也在堅守長期主義,重倉技術研發。

2023年前三季度,其研發費用爲17.44億元,同比增長5.54%。2018年至今年均研發投入30億元以上,五年累計研發投入接近170億元。均勝電子CFO李俊彧表示,公司的研發投入一直保持在總營收的6%左右,

受益於此,均勝電子在汽車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新能源管理和汽車安全等領域的現有專利已超過5000項。

可以說,相比於抱着單個或幾個新能源車企的大腿實現逆襲的中國零部件企業,均勝電子創造出了另一種發展模式——

它憑藉資本併購跨越了漫長的技術積累期,躋身全球汽車供應鏈的核心位置,同時依靠技術研發,構築了堅實的護城河優勢。

另外,它與整車企業之間不再是從上到下的塔狀關係,而正趨向於一種開放合作、可持續的網狀共生的關係。

當然,這一發展模式短期會遭遇資源整合的“陣痛”,但長期來看,其資產質量更優、經營風險更小、業績成長性將更高。

3 | 智能汽車時代的「聯發科」

汽車工業全球化已歷經三個窗口期。

在標準品時代,美國福特、通用崛起;在耐用品時代,日本豐田、韓國現代風靡全球;在消費品時代,德國大衆成爲銷量之王。

但無論是哪個時代,本土車企的發展都離不開強大的零部件企業。如美國的李爾、博格華納,日本的電裝、住友電工,德國的博世集團、採埃孚等。

而現在,汽車工業全球化的第四個窗口期正徐徐降臨。汽車作爲科技品,電動化、智能化的屬性正越來越強。

中國車企要實現從大到強的跨越,必須抓住這一波產業機遇。但這也意味着,中國汽車零部件軍團也必須變得更加強大、更加智能化。

均勝電子同樣是值得研究的優秀樣本。作爲本土零部件龍頭之一,其早已感知到了新的產業風向。

2023年半年報顯示,均勝電子在全球化佈局上已有先發優勢,在全球主要汽車出產國都配套有相應的製造基地或研發中心。“公司既能發揮中國企業特有的快速響應優勢、充分契合國內整車品牌的發展步調,也能依託全球化佈局的優勢和豐富經驗,憑藉自身對當地國產化、法規、消費者的認知優勢,積極幫助中國汽車品牌出海。”

在電動化、智能化等前瞻技術領域,均勝電子憑藉持續地高研發投入,率先從“硬件定義”向“軟硬件共同定義”轉型。

如在自動駕駛方面,均勝電子已經與高通、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等國內外頭部芯片公司合作,具備提供從L0至L4等多場景的智能駕駛域控制器及功能模塊的解決方案能力。

今年6月,均勝電子發佈了首款基於高通Snapdragon Ride第二代芯片的智能駕駛域控制器產品nDriveH。

2023Q3,均勝電子在慕尼黑車展期間,推出了全球首批基於高通Snapdragon Ride第二代芯片平臺的自動駕駛域控制器,以及面向未來的智能座艙解決方案——新一代人機交互產品“可拆卸旋鈕+中控屏”。

據悉,均勝電子還正在研發適用於自動駕駛L3級別以上的摺疊隱藏式方向盤、面向自動駕駛集成在零重力座椅上的安全帶氣囊輔助約束系統等新型產品,以及適用於800V高壓快充平臺的新一代高壓電池斷開裝置(PBD)已量產上車。

對此,全球頂級投行摩根士丹利認爲,相對其他公司,更看好均勝電子在800V相關產業中的表現,“公司正在自我調整,或許是可能產生超額收益的潛力股”,將其評級提升至“增持”(OW)評級。

安信證券表示,均勝電子已經擺脫了“製造屬性”。在智能汽車時代,其有望憑藉“軟硬一體”的硬核實力,成爲汽車產業的“聯發科”,維持“買入”評級。

中信證券亦認爲,均勝電子是全球汽車智能、安全系統龍頭供應商,全面佈局智能電動產品,在手訂單充沛。考慮到公司盈利能力持續改善,上調2023年EPS預測,維持“買入”評級。

顯然,在汽車工業全球化的第四個窗口期,均勝電子已經踏出了一條路:爲中國汽車產業鍛造好底層基礎,與車企同頻共振,最終獲得資本溢價。

這是均勝電子的路,也將是中國零部件企業共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