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盤、預警、保殼、放寬終止條件……迷你基“警戒線下”的生存抉擇

6月開始僅一週多的時間,就有8只基金排隊退場。

據第一財經統計,截至6月10日,今年以來清盤基金的數量已經擴至93只,同比減少22.5%。自2020年6月以來,公募行業已經連續48個月單月有10只以上的基金產品黯然離場。

雖然清盤日益常態化,但記者注意到,在經過此前主動一輪的清盤後,如今有多隻產品因商議放寬基金合同終止條件而召開持有人大會,力圖"保殼"再戰。在業內人士看來,清盤與否,主要取決於基金公司對產品的理解和定位,規模只是考量因素之一。

超90只基金退場

端午小假期前,有多隻基金產品陸續加入清算離場的行列。6月6日,華泰柏瑞基金髮布公告稱,華泰柏瑞中證有色金屬礦業主題ETF於6月7日起進入清算程序,並自當日起終止上市。該基金被清算的原因是"連續5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

Wind數據顯示,華泰柏瑞中證有色金屬礦業主題ETF於去年11月30日成立,至今運行僅半年有餘。截至6月6日,該產品成立以來總回報爲12.99%,跑贏業績基準2.73個百分點。

從規模來看,該基金首發募集規模爲2.48億元,2024年初便低於5000萬元的警戒線。換言之,該基金運行一個月規模就減少了近2億元。今年以來,除了在3月中旬短暫達到5603.3萬元外,該產品始終在清盤線以下徘徊。6月6日,華泰柏瑞中證有色金屬礦業主題ETF離場時的資產淨值已不足700萬元(666.17萬元)。

同一日宣佈清盤的還有銀華中證細分化工產業主題ETF,該基金也因上述同樣的理由被清算。截至6月6日,該基金的資產淨值爲2423.6萬元。包括上述產品在內,6月以來已有8只產品因觸發合同終止條款而進入清算。

上述基金的離場也讓年內的基金清盤數量逐漸逼近百隻的整數大關。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10日,以基金到期日爲基準,今年以來共有93只(僅計算初始基金,下同)基金按下"終止鍵",而去年同期爲120只,同比減少2成以上。

其中,權益類產品(包括混合型和股票型基金)是今年清盤基金的主要類型,清盤數量共有78只,合計佔清盤總數的8成以上。此外,運行時間不足一年的次新基金有8只,存活時間最短的甚至不足4個月便匆匆"夭折"。

業績不佳顯然是基金產品淪爲"迷你基"甚至清盤的重要原因。Wind數據顯示,上述清盤的93只產品中,有超過一半的產品自成立以來至基金到期的區間回報爲負,超過4成累計虧損超過10%。

以虧損最多的光大陽光生活18個月持有A爲例,該基金成立於2021年5月6日,在2024年5月5日到期,成立3年來累計回報爲-63.94%,跑輸業績基準超過30個百分點。

態度轉變:力圖"保殼"

記者注意到,從清算類型來看,"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和"觸發合同終止條款"數量再一次拉開差距,前者佔比已經不足三成。也就是說,與此前有所不同的是,基金管理人"主動爲之"的情況已經有所改變。

"之前各家(基金管理人)已經主動清盤了一波小微產品了。"華南一位基金市場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此前監管要求基金公司上報新基金時,需要提供迷你基金情況說明、解決方案等,如果太多迷你基不清理,可能會被認爲能力不夠從而影響申報新產品,因此去年清盤的執行力度會比較大。

在經歷了一波"去小微"後,公募基金管理人如今似乎更傾向於"保殼",近來有部分產品爲修改基金合同終止條款而召開持有人大會。以鵬華弘惠爲例,該基金在6月初發公告稱將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事項爲"修改基金合同終止條款的議案"。

從調整的方案要點來看,該產品將原方案中"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終止基金合同,無須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修改成"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在10個工作日內向中國證監會報告並提出解決方案,如持續運作、轉換運作方式、與其他基金合併或者終止基金合同等,並在6個月內召集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

而這樣的情況並非個例。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博時恆享、中銀新能源產業、鵬華安頤、博時鑫源、中銀惠利純債等多隻產品,皆因提議放寬基金合同終止條件而召開持有人大會。"更改條款是想要儘可能避免觸發清盤條件,造成產品清盤與資源的浪費。"一位頭部基金公司人士說。

近年來,"迷你"基金的問題正在不斷凸顯,業內也提高了對這一問題的重視。今年4月,曾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鼓勵基金公司自主承擔迷你基金的各類固定費用,不再從基金資產中列支。若基金公司選擇不承擔迷你基金固定費用的,需要在今年6月底前依規給出解決方案,並於年底前改變產品的迷你狀態或清盤。

清盤VS保殼,如何選擇?

那麼,對於基金公司而言,會如何處理"迷你"基金,是選擇"清盤"退場還是全力"保殼"?"對於值得保留的產品,基金公司也願意爲此承擔更多產品運行的固定成本。"前述頭部基金公司人士說。

"不同基金公司有不同做法,取決於基金公司對產品的理解和定位。"滬上一位基金產品部人士與第一財經交流時表示,如何處置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但能保住還是會盡量保住,"有些產品一旦沒了,可能就很難再申請"。

他告訴記者,此前公司曾清盤了一隻業內數量稀少的主題產品,但之後風口來臨之時,其他公司旗下的這類產品就獲得了大量的關注及申購,因此從結果上看有些惋惜。"從佈局的角度來看,對於一些很看好的產品,即使當下投資者的認可度有限,基金公司也會盡力保下來,畢竟誰也不知道風口什麼時候會來"。

"除非是產品本身的確沒有了內生成長動力,或者判斷產品真的不是投資者的真實需求,纔會考慮清盤處置。否則,還是會盡可能持續運作。"前述華南基金人士也有同樣的觀點,在他看來,基金公司內部決策是否清盤一隻產品時,當下的規模只是考量因素之一。

除了放寬終止條件,基金公司此前保殼有多種方式。按照規定,基金觸及清盤需要滿足連續5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的條件。因此,有部分產品連續多日基金規模低於5000萬元,會突然有超千萬元的"幫忙資金"入場,隨後迅速贖回。

"連續工作日打斷以後,清盤危機就會暫時性緩解。但這需要付出一些代價,主要看基金公司想不想保。"前述基金市場部人士告訴記者,有些"迷你"基金突然大幅下降管理費,也有可能是爲了保殼,方便"幫忙"資金進場。

該人士表示,從新規來看,此前部分產品通過一些特殊安排階段性提升迷你產品規模的做法不再被允許,基金公司也將爲迷你基金的運作承擔更多成本,這也將倒逼基金公司千方百計做大產品規模,避免產品長期處於迷你狀態。

"但持續經營的效果還得看市場風口與銷售節奏的狀況。坦白來講,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持營做大規模的方式效果一般。"該人士說,這可能會倒逼基金公司在產品佈局階段更加審慎,在充分調研市場需求與產品風格策略未來的成長性之後再審慎佈局,以免資源的浪費或後期迷你階段的困局。

但不可否認的是,隨着監管審批提速導致基金產品供給大幅增加,行業競爭變得空前激烈,缺乏長期業績和特色的產品自然容易邊緣化。近年來,已有多隻基金、甚至次新基金被市場淘汰,或在淘汰邊緣徘徊。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10日,近十年來已有1753只基金產品(僅計算初始基金)默默退出資本舞臺。同時,截至一季度末,仍有1547只基金(不同份額合併計算)的基金規模低於5000萬元。其中有128只產品發佈了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