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說》第五十七期 張聰:一份簡歷,開啓他的11年航天路
(原標題:《青年說》第五十七期 張聰:一份簡歷,開啓他的11年航天路)
張聰:一份簡歷,開啓他的11年航天路(來源:人民網)
“有技術突破時的喜悅,也有試驗不理想時的苦惱;有迎接新挑戰時的興奮,也有任務到了最緊張時候的壓力。”張聰從清華大學畢業來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工作已11年,回顧往事,很多細節歷歷在目。
畢業前夕,張聰把簡歷只投給了502所。這與學校當時號召畢業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臺、幹大事業”並組織的宣講有關。“錢學森等老一輩航天人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再加上當年適逢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現自主交會對接,嫦娥三號探測器順利落月,讓我深感中國航天是施展才能的大舞臺。”
“勇於開拓追求卓越的航天創新先鋒”是第三十五屆“北京青年五四獎章”評選活動對張聰的評價。他在502所,從一名航天新人成長爲設計師、主任設計師,帶領團隊開展國家級重大研發項目攻關並取得重大突破。
“當時型號的副總師和領導找我談心談話,幫我消解焦慮,多位資深設計師手把手教我編寫設計報告、調試測試設備。”張聰大學期間學的不是航天專業,相比同期入職的同事在航天控制相關的理論和實操上還存在一定欠缺,這讓他很着急,但讓他感到溫暖的是來自團隊的關心和幫助。
有了前輩們的幫助,張聰僅用一年,就從一個之前沒怎麼接觸過航天的新員工成長爲能夠在航天型號任務中獨當一面的設計師。“中國航天‘傳幫帶’的文化,幫我度過了剛開始的困境。”張聰說。
新的挑戰接踵而至,502所提出的超精超穩超敏捷控制平臺(簡稱“三超”平臺)首次在軌試驗任務交到了張聰手上。面對時間緊、任務重,多次試驗未達到預期效果的現狀,張聰帶領團隊,與專家一起分析試驗結果,共同研討改進方法,在通過多次“試驗-設計”迭代的過程後,最終攻克了技術難題,確保了“三超”平臺新技術的精度和穩定度。
“一個技術從提出到最後能夠在天上實現,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唯有把技術吃透,纔有可能確保整個任務的成功。”第一次擔任型號主任設計師的張聰在收穫個人成長的同時,也對航天人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有了更深理解。
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502所積極融入國家戰略,成立了系統創新中心,聚焦空間智能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工作,張聰帶領的青年團隊主要致力於空間控制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的創新工作。
“別人用8小時,我們就拿出12小時、14小時,甚至更多。那段時間,每個人幾乎天天工作到凌晨,早晨8點30分又來到單位,繼續優化方案、攻關技術難點。”爲了讓研究成果能夠在空間軌道上進行驗證,張聰帶領團隊經過3個多月的奮戰,交出了讓專家評審組和用戶都滿意的項目書,最終獲得了立項批覆。
“我的成長得益於中國航天這個優秀平臺的培養,獻身航天事業是我一生的理想信念。”張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