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七號)出征“天宮”再啓航——記神舟十七號航天員

新華社酒泉10月25日電題:出征“天宮”再啓航——記神舟十七號航天員  新華社記者  弱水河畔,大漠胡楊正黃;問天閣內,飛天英雄亮相。  2023年10月25日上午,在此起彼伏的拍照聲、鼓掌聲中,身着藍色航天服的神舟十七號航天員面帶微笑首次亮相,他們是重返太空間隔時間最短的指令長湯洪波、實現飛天夢想最年輕的航天員唐勝傑、既會開坦克也能駕飛機的航天員江新林。  這是我國首次由第二批航天員帶領第三批新航天員執行任務的全新組合,也是空間站建造任務啓動以來平均年齡最小的航天員乘組。  出征“天宮”新乘組,逐夢星辰再啓航。  10月26日11時14分,他們將搭乘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飛赴太空,唐勝傑和江新林將首次飛天夢圓。屆時,自2003年楊利偉叩問蒼穹20年來,在浩瀚太空留下身影的中國人將達到20位。  (小標題)湯洪波:重返“天宮”第一人  2021年9月16日,神舟十二號乘組撤離空間站核心艙前,依依不捨的湯洪波又回到艙內轉了一圈,暗自發誓“不久的將來,我一定還會回來”。  僅僅2年零1個月後,湯洪波的誓言成真——2023年10月25日,湯洪波第二次出現在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見面。  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將作爲指令長帶領神舟十七號乘組出征太空。從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到空間站應用與發展新階段的第二次載人飛行,湯洪波成爲首個重返“天宮”的航天員,也是目前爲止執行兩次飛行任務間隔最短的中國航天員。  “此時此刻,我的心情平靜而堅定。時刻準備着爲祖國出征太空,是我加入航天員大隊時的初心。這個初心從未改變,爲了初心,我也從未懈怠。”湯洪波說。  湖南湘潭,英雄輩出的地方。1975年10月,湯洪波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縣雲湖橋鎮飛欄村。從小聽着毛澤東、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故事長大, 湯洪波的心裡也早早種下了一個英雄夢。  1995年,他考上軍校,成爲一名飛行學員。在這裡,這位自嘲不聰明的“70後”,靠着努力不斷超越自己——體能成績班裡墊底,他就每天在操場上一圈一圈地跑,直到成績跑進“優秀”;飛行訓練,他利用業餘時間拿着飛機模型一遍遍比劃起飛降落,一點點穩步提升,直到飛行成績經常獲得滿分。  最終,湯洪波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成爲空軍部隊一名戰鬥機飛行員。  2009年,我國第二批航天員的選拔工作展開,已經擔任飛行大隊長的湯洪波報名併成功入選。  天空、太空,一字之差,卻是巨大的跨越——航天員要完成體質訓練、航天環境耐力與適應性訓練等8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訓練。這些訓練既挑戰學習能力,更挑戰生理與心理極限。  模擬失重訓練、72小時睡眠剝奪訓練……越過道道難關的湯洪波告訴自己,只要繼續訓練,終會夢想成真。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這也是湯洪波的首次太空飛行。爲了這一刻,他足足準備了11年、4000多個日日夜夜。  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這是繼2008年神舟七號任務後,中國航天員再次實施的空間出艙活動,也是空間站階段的首次空間出艙活動。湯洪波完成人生的第一次“太空漫步”。  返回地面後,湯洪波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並獲頒“三級航天功勳獎章”。  “我常常提醒自己,身體可以失重,但心靈永遠不能失重。唯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負時代、不負夢想。”湯洪波說。  爲了重返“太空家園”,湯洪波用最短的時間完成身體恢復、心理調適並同步開展學習訓練,不到一年便被選入神舟十七號任務乘組。  這一次,湯洪波被任命爲指令長。“上次,我只要跟着指令長完成任務就行了,而這一次帶的是兩位年輕的新同志,時間短,訓練緊。”他說,不僅要把自己分內的工作完成好,還要確保整個乘組的工作完成好。  只有地面練紮實,到了太空才能幹明白。訓練中,湯洪波毫無保留地分享飛行經驗,事無鉅細地講解天地差異,手把手教技術。特別是針對每項應急預案反覆訓練,他的要求是要形成肌肉記憶,哪怕是在睡夢中警報響起,也要做到“前一秒和周公握手,後一秒精神抖擻,及時切換到高效應急處置狀態”。  經歷過一次太空飛行後,湯洪波最深的體會就是:人是會犯錯誤的,所以必須嚴格按照手冊操作,養成嚴謹細緻的習慣。  “比如說,你擦完嘴的紙巾,或者是吃完飯的餐具,都要放在規定位置,不然就不知道飄到哪裡。不僅是東西丟失了,還會帶來風險。”湯洪波舉例說。  這次任務中,新增加了一些實驗,操作複雜、使用工具很多,充滿了未知和挑戰。但湯洪波堅信:“我們乘組一定會發揮團隊精神,天地一體,團結協作,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中國人首次飛天20年後的又一個金秋,湯洪波的第二次飛天之旅也即將開始。如今,中國空間站也從“一室一廳”擴充到“三室一廳”。“現在,我迫不及待地想重返太空,親眼看看太空家園如今的新變化,期待着與3名戰友勝利會師。”湯洪波說。  (小標題)唐勝傑:圓夢“天宮”最年輕的航天員  距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1000公里之外,便是唐勝傑的家鄉甘肅定西,黃土高原和西秦嶺的交匯之地。  “代表祖國出征,這是無上的光榮、無上的使命、無上的榮譽。我感覺自己非常幸運,非常幸福。”今年不到34歲的唐勝傑說,是好時代給了他一個追夢逐夢的大舞臺。  1989年12月,唐勝傑出生在隴中黃土高原的一個貧困小村莊。母親除了照顧孩子們外,還一年四季在農田裡忙碌。只有到了農忙時節,在縣城工作的父親才能請假回家幫忙收割莊稼。目睹母親的辛勞,年幼的唐勝傑放學回家總是先幹農活,個頭還沒有毛驢高的時候,他就已經會扶犁耕地了。  到了上學的年齡,學校離家很遠。6歲的唐勝傑挎着帆布書包,走在蜿蜒崎嶇的盤山路上,書包裡除了書和作業本之外,還有幾塊高粱饃,那是他的午餐。  唐勝傑的家鄉一直就有從軍報國的傳統。從小受兩個當兵的堂兄影響,參軍入伍一直是唐勝傑的夢想。  高三那年,空軍飛行員招錄,他毫不猶豫報了名,經過上百項嚴格體檢和層層篩選後,如願拿到了空軍航空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第一次放單飛,他體驗了飛行的樂趣,也產生了強烈的自豪感。  然而,從飛行學員蛻變成飛行員,需要經歷一次次考覈,淘汰率達到70%。爲了不被淘汰,唐勝傑將各種飛行方法、數據、操作要領牢記在心,每個科目都要一遍遍練習,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就這樣,唐勝傑一次次順利通過考覈,成爲一名戰鬥機飛行員。近13年間,他先後飛過6種機型,航跡遍佈祖國大江南北,被評爲空軍一級飛行員。  2018年,唐勝傑迎來了新的機會——我國開始招收第三批航天員。唐勝傑再次報名。  2020年9月,唐勝傑成功入選第三批航天員,實現了從天空到太空的夢想升級。  專業技能訓練是唐勝傑的強項。打小,他的動手能力就很強,家裡買來一個新電器,他都要拆開搗鼓一遍,以至於後來村裡誰家電器壞了都找他修理。因此,每每遇到操作性的課程,唐勝傑都很興奮。就拿失重水槽訓練來說,雖然穿着厚重的水下服進行模擬失重訓練五六個小時,上肢要進行大量操作,訓練結束後累得手握不住筷子,他也樂此不疲。  兩年的刻苦訓練使他拿到了通向太空的入場券。2022年6月,唐勝傑入選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唐勝傑熱愛攝影,非常期待到太空以不一樣的視角去觀察藍色星球,記錄宇宙奇觀……對於即將進行的飛天之旅,他說:“我想的更多的還是如何去完成任務,能夠做出一些科學實驗成果,更好地完成一些探索,爲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爲我們國家的科學發展作出貢獻。”  (小標題)江新林:會開坦克和飛機的航天員  從一名普通的山村孩子成長爲一名會開坦克的軍校學員、一名戰鬥機飛行員,如今又成爲一名遠赴太空的航天員……實現人生“三連跳”的江新林說:“在任何時候,個人的理想追求都是和時代的發展息息相關的。”  然而,對於35歲的他來說,每一次角色的轉變過程都充滿了艱辛和挑戰,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  1988年2月,江新林出生在河南開封杞縣的一個農村家庭。父母不知疲倦地在農田裡辛勤耕作,竭盡全力供孩子們讀書。  中考後的那年夏天,爲了替父母減輕負擔,江新林跟着哥哥外出打工。打工的地方是一個火車站,需要在一個廢棄廁所的原址建新的廁所。炎熱的天氣裡,他忍受着臭味和蚊蟲的叮咬,拿着工具不停地翻挖地基。  “一天下來,渾身都痠軟了,一點力氣都沒有,手上也磨出了血泡。”江新林回憶說,至今,這段打工經歷仍歷歷在目。  在江新林的老家,當兵是父老鄉親眼中十分光榮的事情。填報高考志願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報考了軍校,順利被原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錄取。  大二暑假去甘肅嘉峪關下連實習,是他四年軍校生活中最刻骨銘心的記憶。戈壁灘上酷暑難耐,坦克車內車窗緊閉,車內只有一個小風扇“呼呼”轉着。“車子開起來後的揚沙飛到車內,被風扇葉加速,打到臉上生疼。”  “坦克的操縱桿全是彈簧助力,沒有液壓助力,操縱起來特別重,還‘嘎吱嘎吱’響。”江新林說,“和航天員水下訓練有點像,都需要上肢有力量。”  畢業分配那年,空軍開始從軍校畢業生中選招飛行員。得知消息後,江新林決心“飛向更寬廣的天際”。  後來,江新林被空軍航空大學錄取,成爲一名飛行學員。  一次飛行訓練中,江新林遭遇了生死考驗——當他駕駛飛機在跑道上把油門加到最大準備起飛時,發動機轉速指針突然搖擺不定。  在飛機擡升前輪即將起飛的關鍵時刻,江新林果斷收光油門,放減速傘,剎車減速,最終將飛機安全地停在了跑道上。事後,他因爲處置正確及時獲得獎勵。  2018年,國家啓動第三批航天員選拔計劃,熱愛飛行的江新林報了名,他說,他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2020年9月,江新林成爲我國第三批航天員。  轉椅訓練中,他一開始不適反應特別強烈,“特別是在前後擺頭的時候,冒虛汗、噁心、頭暈的症狀會加劇,感覺快要到嘔吐的邊緣,考覈成績僅僅是二級,相當於良好”。  對於這一成績,江新林很不滿意。於是,他每天練習20分鐘“打地轉”:一隻手抓着另一側耳朵,原地旋轉。就這樣,練習了一兩個月,他的不適反應減輕了,訓練成績從二級提高到了一級。  野外生存訓練是在西北大漠,距離他大二實習的地方不遠。江新林所在的三人小組是第一批駐訓人員,需要在這裡生活兩天兩夜。沒想到,進駐當晚就遇上了沙塵暴。  “風特別大,黃沙漫天。好在我們提前用傘布搭建好了帳篷,支撐帳篷的柱子是用沙漠裡面的沙棘根捆紮而成的。”江新林說,“擔心帳篷被風吹跑,每個人抱了一根柱子睡了一晚上。”  入選神舟十七號乘組後,他在訓練上更加刻苦,也更加有針對性。比如針對應急情況處置訓練,江新林製作了電子飛行卡片,幫助更好地理解和操作,得到乘組的一致認可。另外,他還嘗試創新了一些訓練小妙招,研究了一些肢體語言,讓乘組配合更加密切、更加默契。  飛天在即,他說:“我非常期待第一次進入太空,期待太空失重的神奇樂趣,期待浩瀚宇宙的深邃美妙。”(李國利、佔康、黃一宸、劉藝、李秉宣、米思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