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 致力原子科學發展
黃旺成的林投帽(時報出版)
清華大學的覆校比較特別,當報紙還沒有刊出相關籌備覆校事宜時,教育部就已經召開學審會,其模式比較像是由上而下的執行政策型。一九五五年九月三日,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第五屆第二次全體委員會議,由教育部長張其昀主持,出席委員六十餘人。會中,張其昀提出報告:恢復清華大學一案,已經獲得蔣介石總統同意先恢復研究所,等待校長梅貽琦十月返臺後,即可決定覆校有關事項;關於原子能研究各項問題,亦等梅貽琦返臺後纔有進一步的消息。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十八日,教育部長張其昀與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行政院新聞局每週記者招待會上答覆時稱:該校覆校籌備委員會組織及委員名單業經決定計二十餘人,其中將包括若干有關政府首長,以求學術與國家需要配合,名單已呈請行政院覈定中,可望於二周內正式成立,積極籌備覆校,大約於一九五六年開學,該校覆校後將先成立「原子能研究所」,校址將選定在郊區,地點尚須勘查。至於清華研究院教授及學生問題,教授將由國內及海外各聘一部分,研究生則由各大學畢業生中招考。梅貽琦還提到當時在國外研究有關原子能的著名學者,已有十幾位與他取得聯繫,像是吳大猷、袁家騮、吳健雄、楊振寧、李政道及周長明等人,他們對在臺舉辦原子能研究均表熱切贊助,並表示儘可能回來任教,即使不能長期回國,也願回來作短期協助。關於經費問題,預計設置一座小型原子爐,將花費五、六十萬美元。覆校之初就有這樣的經費的挹注相當少見,可見原子能這一項目是當時國際上相當重要的一項新科技,也對國防相當重要。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十六日,清華大學研究院備委員會於教育部舉行第一次會議,希望在梅校長領導下,充實設備,集中人才,對復國建國大業爲切實之貢獻。隨後梅貽琦校長在會議中報告籌備要點,並討論決定研究院之計劃,擬先成立原子科學研究所,以應原子能和平需要,兼爲推進原子科學之研究,與此科人才之訓練。
原子科學研究所預定於一九五六年第一學期開始成立至招收研究生及各項研究工作,均採取學術研究合作之方式,與有關研究機構密切聯繫配合,使建教合作之方針得以徹底實施,以此作爲高等教育的重要新發展。清華校地的最後選擇不是在上述的中部及南部三個縣市,而是選擇新竹,地點定在聯合工業研究所旁,石油公司所有地約佔五十甲,剛好在新竹通竹東大路之側,交通便捷。(五之三;摘自《黃旺成的林投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