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富豪暴雷,監察委剛查完,證監會又立案,法院也在追債

“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國近代100多年來,海歸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催化劑。

早在清朝洋務運動時期,上海江南機器製造局的設備就是中國首位美國海歸容閎從美國買回來的。

1871年,也正是在容閎的勸說下,清政府官費派出了首批赴美留學生,而這批留學生在美國學了10年歸國後,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據統計,這批留學生中誕生了3個鐵路局長,2個名校校長,2個外交部長,1個駐外大使,1個國務院總理,14個海軍將領,7個富商。

而到了改革開放時期,海歸的催化作用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僑胞、僑商的迴流和投資,最先帶動了沿海各省的經濟,而大批留洋海歸,也在各行各業百花齊放。

科學界,80%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一半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70%的國家重點項目學科帶頭人,都有留學經歷。

企業界,更是不可細數,2016年南京曾做過一個統計,5年時間裡有2500位海歸人員在江蘇南京創業。

不過,隨着中國與世界的距離越來越近,海歸逐漸不再耀眼了,在中國經濟的新環境下,他們甚至開始褪色。

近日,上市公司百利科技實控人王海榮被證監會立案,而其名下的投資公司又因深陷鉅債被債權人向法院申請了破產重整。

案子在身,身負鉅債,面臨雙重危機的王海榮,正是2007年從新加坡風風火火回國投資的老海歸。

2023年年審,百利科技的內控報告被會計師出具了否定意見,證監會這一查,正是對否定意見的進一步確認。

實際上,在四個月前,王海榮纔剛剛結束了100多天的留置調查,監察委那一關可謂是有驚無險,但證監會這一關肯定是躲不過去的。

不過,債臺高築纔是王海榮最大的問題。

因爲涉及多起債務官司,王海榮持有的百利科技股權已經“被多次輪候凍結”,光是2023年10月到2024年1月,就有5家法院追債。

“多次”是多少次呢,根據年報信息,至少5次,也就是說,如果債權官司全部成立,王海榮現有股權價值的5倍都不夠償債的。

中國執行信息網上,王海榮已有一件官司正式立案,涉及執行金額7.11億,按照百利科技現在的市值,就這一個官司,就足以拿掉王海榮的股權3次。

如果對方勝訴並強制司法執行,百利科技就不是王海榮的了,這纔是王海榮面臨的最大的暗雷。

從海外的風生水起,到國內被追債破產,王海榮的“海歸牌”到底是怎麼打的呢。

王海榮出生於青海格爾木,父母都是石油工人,耳濡目染下,從小就對石油行業有一種特別的迷戀,於是高考就填報了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

畢業後,他如願被分配到了中石油旗下青海油田管理局,沒多久就當上了項目經理,不過,王海榮有了新的想法。

我國石油資源整體有限,能開採的原油並不多,主要依賴於進口,進口的原油都需要煉製,掌握石油煉製技術的人才就成了香餑餑。

於是,王海榮丟下項目不幹,跑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深造去了。

新加坡是個花園城市,這個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新加坡同時也是全球石油煉製之都。

從中東運到東亞的石油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而新加坡就在海峽邊上,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起,新加坡就開始大力發展石化產業。

70年代,就已經發展成爲了僅次於美國、荷蘭的全球第三大煉油中心。

之所以能發展這麼迅速,因爲新加坡政府完全不干預石油,甚至石油危機的時候國家都不出面做原油儲備,所以全球的石油巨頭都願意集中在那裡。

而王海榮也被這個石油的自由天堂迷住了,進修完學業後,就在當地自主創業了。

1998年,王海榮創辦了新加坡RH國際有限公司,主營撬裝設備、液體塗料、球閥、止回閥、調節閥等石油石化設備,以及閥門維護。

名詞很專業,但簡單說就是爲石油煉化廠、加油站等提供工具的公司,新加坡技術領先,自然相應的設備也會比較先進。

而王海榮在國內石油行業幹過幾年,父母也是石油行業的老人,就有了在國內開拓渠道的基礎,這就形成了王海榮最基本的經營模式。

2002年,王海榮還在河北廊坊成立了一家分公司叫瑞華石化,算是完成了設備生產製造的本土化。

不過,好日子總是短暫的,中國石油石化技術的進步太快了,2007年王海榮把RH推上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的同時,也不得不考慮業務轉型。

2007年,王海榮收購了百利有限公司,跨入了化工工程諮詢、設計、總包領域,2010年又收購了武煉工程公司,並在一起,就是現在的百利科技。

所謂化工工程總包,直白點說就是幫化工企業建工廠的,也包括部分產線、設備的採買。

這個市場可大可小,化工企業太多了,王海榮只是抓住了石油化工、煤化工這兩塊,2016年就成功登入了上交所。

不過,客戶對象泛化也就意味着技術門檻並不高,你能做,別人也能做,競爭也就會越來越激烈。

這點從百利科技的毛利率就可窺一斑,上市之初超過30%,而2023年只有10%左右了。

如今,百利科技的主要客戶也變了,從石化企業變成了鋰電產業鏈企業,不過,鋰電池行業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分析師用了一個詞叫“全體過剩”:

“負極板塊產能過剩50%,隔膜過剩70%,鐵鋰正極過剩最高130%,電池過剩接近2倍,三元正極過剩2倍以上,電解液過剩3倍以上。”

工廠都過剩了,百利科技的狀況可想而知,2022年營收規模32億,2023年20億,2024上半年只有5億。

規模小了,虧損也就成了必然,2023年虧了1.12億,2024這纔過去半年,已經虧了1.34億。

到這裡,王海榮所代表的海歸的路徑告一段落,總結起來,這一類海歸依賴的是三個字“水位差”,即中國和海外某方面差距所產生的經濟勢能。

但這種勢能是客觀的,並非海歸自身的競爭力,所以,當中國填平了水位差,甚至形成反向位差的時候,海歸就不靈了。

當然,王海榮這些年在國內也沒白忙活,按照媒體的統計,股權被凍結之前已經累計套現了近11億。

不過,已經有律師在徵集集體訴訟賠償,王海榮的麻煩,可能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