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鏈進化論:從不可能到可能,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在《偉大的轉型》一書中,作者以理(Emmanuel Daniel)在探討銀行業個性化走向的答案時,提到了氟利昂改變製冰行業遊戲規則的故事。這是一個看似不搭邊卻又很形象的比喻,氟利昂最終因爲環境問題被淘汰,卻深深地影響了一個行業的進化路徑。

個性化、差異化對銀行業的重塑,既是一個遙遠的暢想,也是正在發生的趨勢。相比金融服務可得性已有明顯提高的“大客戶”,小而散的長尾客羣更需要新的金融“氟利昂”。要知道,僅僅是一家乳業巨頭、種業龍頭,就可能連接着上下游成千上萬個小微主體。這不僅僅是金融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範疇,更關乎14億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可喜的是,數字化正在商業銀行、“鏈主”企業、小微主體間搭建起新的橋樑,爲普惠金融界定起新的服務範圍和外延。讓這個橋樑的作用得以發揮,更關鍵的是信貸思維的轉變和巨大的決心。毫不誇張地說,這就是一場偉大的變革,一場關於信任的變革。

十年磨一劍,農業銀行做到了。剛剛交出的2024年三季度業績答卷中,農業銀行人民銀行口徑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餘額已達4.59萬億元,年增量突破萬億,餘額、增量保持同業首位,普惠小微貸款客戶數達到455萬戶;另一組數據則顯示,農業銀行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創新之舉,已經輻射到全國5472個核心企業鏈條,覆蓋19個國標一級行業,累計惠及19萬家上下游客戶。

這正是以過去不可能實現的方式深入到重點產業鏈的尾部客羣中,讓“二八定律”向“長尾定律”轉變成爲一種可能,背後是農業銀行橫跨城鄉、“三農+普惠”雙輪驅動的差異化稟賦,更是堅守金融爲民的責任和擔當。

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基礎。在風險管理理論研究上頗有建樹的美國學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Nassim Nicholas Taleb) 曾說:“沒有風險共擔,就沒有進化。”這句話用在供應鏈安全上,同樣有着深刻的涵義。

什麼是世界品質?

擠牛奶是個技術活。

這是我們來到蒙牛集團的奶源供應商——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青禾有限公司時最大的感受。

呼和浩特是蒙古語的音譯,意爲“青色的城”。地處北緯40°黃金奶源帶,無論是奶牛頭數、鮮奶產量,還是人均牛奶佔有量、牛奶加工能力,這裡都是當之無愧的“中國乳都”。但當地人告訴我們,他們心中的“中國乳都”,其實就在和林格爾。蒙牛就是在這片沃土上成長起來的。

“一次擠12到13公斤,一天擠3次,一頭牛一年擠奶270多天,也就是除了產前70多天都在產奶。我們配比的草料能大幅提高牛奶的日產量和乳蛋白含量,現在1800多頭泌乳牛每天鮮奶的產量大概有65噸。”49歲的鄭俊清是青禾公司現代化牧場——內蒙古青禾草業有限公司的主人,他自豪地告訴我們,現在奶牛的生長、產奶環境早已不同於以往,不僅用上了各種現代化、數字化設備,“菜譜”也更加科學,“奶牛的心情好了,奶源自然也就更安心了。”

農行內蒙古呼和浩特分行和林格爾縣支行客戶經理爲青禾草業公司提供上門服務

400多畝現代化牧場,5000多頭奶牛是鄭俊清最重要的資產,也是他10年經營積累起來的厚重“家底”。作爲蒙牛集團上游供應商,如今鄭俊清的兩個牧場年營收已經達到500萬元,年盈利超過百萬元,養殖規模和產奶規模屬中型以上,帶動就業的同時,大量的青貯需求也解決了周邊農戶玉米秸稈等銷路問題。做到這些,對一個白手起家的個體奶農來說並非易事。

“奶牛擴欄、青貯飼料、土地租金、員工工資,每個環節都需要錢,尤其飼料是奶牛養殖的成本‘大頭’,平均一頭牛一天就要吃掉70~100元。我們供奶收款的賬期是一個月左右,隨着規模越來越大,單純靠自己經營(資金)是週轉不開的,(牧場)主要資產就是牛,以前想從銀行貸款比較困難。”鄭俊清回憶說,農業銀行是和自己合作比較早的銀行,率先打破了缺抵押、貸款難等問題,“現在一般每個月的資金缺口在140萬元左右,今年肉奶的行情稍微差一點,壓力相對更大一些,多虧了農業銀行新增的1200萬元授信,這是作爲蒙牛供應商享受的一款專門的貸款,可以用於原料採購和備糧。”

農業銀行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支行鄉村振興金融部負責人胡浩告訴我們,鄭俊清提到的“專門的貸款”,正是農業銀行創新推出的供應鏈融資產品——“鏈捷貸”。

2019年,通過接入蒙牛集團的供應鏈金融系統,農業銀行開始根據供奶方與蒙牛集團之間的應收賬款情況,同時參考泌乳牛資產價值,用一套智能化數據模型爲供奶方授信,同時基於蒙牛集團的信用,相較於傳統信貸產品利率更優惠。

這一授信模式的創新,大大緩解了蒙牛上游客戶原料採購等資金壓力,讓他們可以一心放在“產好奶”上。因爲貸款隨借隨還,貸款期限內按日計息,供奶方的利息負擔也比預期中小很多,每月收到奶款隨時可以用於還款。

奶業是供應鏈較長的產業。作爲奶業振興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從種植、養殖到加工、經銷,蒙牛集團試圖通過“從牧草到奶杯”的全產業鏈質量管理體系,打造一個共同體生態,讓每一環都有足夠強的抗風險能力,讓每一杯奶都是“世界品質”。

蒙牛集團資金管理部相關負責人告訴我們,從過去“一家一戶一頭牛”的百萬奶農時代,發展到今天的500多家現代化養殖企業,蒙牛集團的上游供應體系發生了巨大變化,自身也實現了從日均收奶幾千噸到2萬噸的跨越。

事實上,更早受益於農業銀行數智化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是在資產抵押、回款週期方面更顯弱勢的蒙牛集團下游經銷商。農業銀行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支行行長付小東回憶說,在總行的系統支持下,蒙牛成爲該行因地制宜進行供應鏈金融創新升級的第一個快消品合作企業,雙方磨合了3個多月時間,在2015年8月順利完成了系統對接、產品設計、風險模型搭建等工作,打通了成千上萬下游客戶的融資路——經銷商採購貨款有了,蒙牛銷售回款快了,整個鏈條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在受託支付都還是一項“新技術”的年代,這不可謂不是“開先河”的創新之舉。如今,作爲主要貸款行,農業銀行通過“鏈捷貸”已累計爲蒙牛集團上下游客戶分別授信超過30億元和40億元。

“散、小、頻、急”和跨地域,是供應鏈金融最大的特點,也一度是銀行服務難以逾越的“鴻溝”。爲了構建一套完善的線上供應鏈金融綜合服務體系,農業銀行花了整整10年時間,打造出了統一、開放的“農銀智鏈”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實現了全流程線上操作、全渠道部署、自動化審批、模塊化對接,“一點對全國”。

回過頭來看,堅守“服務鄉村振興領軍銀行”和“服務實體經濟主力銀行”兩大定位,農業銀行的這份執着,與蒙牛集團“要強式”的高標準、高質量發展精神,有着深深的共鳴。

一粒大米里的新質生產力

今年以來,“新質生產力”被越來越多地提及。但相比第二、三產業,農業的科創“含量”似乎並不容易被感知。比如,一粒大米,能有什麼新質生產力?

帶着這份疑惑,我們在湖南省長沙市寧鄉市關山隆平高科的研發基地上了“一堂課”。這裡是隆平高科種業科學研究院的核心育種基地,也是全國最大的水稻商業化育種基地。

隆平高科總部大樓

說起水稻品種,51年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在糧食界成了最大的“明星”。如今在隆平高科種業科學研究院裡,擺滿了這樣的超級稻“明星”種子,“瑋兩優8612”“臻兩優8612”“颶兩優6號”……說是琳琅滿目,也並不誇張。

在全球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建有60多個育種站+1.6萬個全球試驗基地、年制種面積90萬餘畝、年加工7200萬公斤水稻種子+1.3億公斤玉米種子……從這些介紹中不難看出,作爲國家種業振興行動的主力軍,隆平高科這家年研發投入超過8000萬元的種業龍頭,在國家種業“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行動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育種、繁種只是種業振興故事的一個開頭。從源頭保障農民使用“優良種”“放心種”“安全種”,讓農民豐收致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終歸是要將好種子送到廣大種植戶的手裡。這是一個需要數萬經銷商共同實現的“大工程”。

怎樣才能讓更多經銷商願意賣、有能力賣好種子?“種子銷售是一個季節性很強的行業,因爲過去主要是現金、現貨交易爲主,需要經銷商在短期內湊齊足夠的採購貨款,加上種子銷售回款動輒就要半年左右時間,經銷商有壓力,我們就有壓力。”隆平高科工作人員宋競新告訴我們。過去經銷商因爲缺少抵押物,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問題比較突出,直到2022年7月,農業銀行的“訂單e貸”上線。

農行長沙縣支行客戶經理查看客戶水稻生長情況

這是農業銀行又一款因地制宜創新的供應鏈金融產品。通過接入隆平高科專爲銀行供應鏈金融所研發的金融門戶系統,農業銀行基於“鏈主”企業的信用和訂單情況,對下游經銷商整體授信。經過隆平高科篩選推薦的“白名單”經銷商,只需在手機上一鍵申請,農業銀行的數字信貸模型就會根據真實貿易背景和交易合同,爲經銷商放貸。

“總行供應鏈金融系統搭建完成後,我們開始結合區域特點進行個性化探索,前後跟隆平高科磨合了2年時間,才正式完成了系統對接,實現了批量化、自動化放貸。”農業銀行湖南長沙縣支行行長曾祥林介紹說。

作爲一項產融結合的創新金融服務,這無異於一次信貸流程的重構,需要“橫向協同、縱向協作”,總分聯動、部門聯動、公私聯動。如今,在“一鏈一策”的原則下,“標準化+定製化”已經成爲農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的重要特色,全行建立了總行負責產品和系統支持、一級分行爲核心企業定製服務方案、經營行開展鏈上客戶營銷和運維的業務分工協作機制,一套涵蓋供應鏈應收、預付、存貨等各類場景的“8+2+2”標準化供應鏈金融產品矩陣逐漸成型。

作爲合作近20年的“老朋友”,農業銀行已爲隆平高科來自全國各地的800多戶經銷商投放“訂單e貸”4.5億元,貸款餘額超過2億元,成爲隆平高科供應鏈金融服務的主要商業銀行。

正如隆平高科種業科學研究院工作人員趙龍益所說,每一個優質水稻品種,所有複雜的指標都將體現在一個結果——推廣面積上,隆平高科也一直在用數據證明着這一點。走在熟悉的種植基地,趙龍益告訴我們,稻田看上去很淺,蹚下去卻很深,每走一步都要用力拔腳。種地是如此,搞種業研究也是如此。

“以小博大”

在中國機械工業領域,五徵集團是個“傳奇”般的存在——從上世紀60年代一個縣級拖拉機站,到農用車、汽車、農業裝備、環衛裝備和現代農業等多個領域的領軍企業,這半個多世紀的故事不可謂不精彩。

中國一年2億多輛農機需求中,有1億多輛來自五徵集團。隨着“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國家重要戰略舉措的深入推進,五徵集團在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業裝備和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過程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回過頭來看,從1984年我國第一輛三輪農用車在這裡誕生的那一刻起,五徵集團就在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的未來圖景中鎖定了重要一席。

儘管已有所瞭解,來到位於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的五徵集團總部時,我們還是被展廳裡各式各樣的代表“作品”大陣仗震驚到了。

在展廳的另一側,一張各個省市被密集“點亮”的電子地圖吸引了我們。五徵集團財務中心負責人李敬義向我們介紹說,這正是“五徵出品”農機的龐大營銷網絡,背後是全國縣域的1000多家經銷商。

數量多、體量小、分佈廣,是五徵集團農機經銷商的主要特點,這對整個營銷體系的穩定並不友好,藉助外力是一個必選項。但融資難、難續貸,是地圖上這些“星星”過去共同面對的“麻煩”。

山東五徵集團有限公司展廳內的農機設備

“考慮到這些,我們過去大部分採取的是賒銷的模式,但這樣一方面增加了壞賬風險和催收成本,影響經銷商和營銷體系的穩定性,也因爲資金週轉慢限制發展。”李敬義回憶說。2018年,集團與農業銀行合作上線供應鏈金融服務,逐步解決了這些痛點。

農業銀行日照五蓮縣支行對公業務負責人管雷告訴我們,五徵集團是農業銀行“鏈捷貸”在山東落地的第一家“鏈主”企業。“農行供應鏈金融平臺和五徵集團ERP系統對接,實現數據共享,下游經銷商就可以在付款30%達成交易後,基於真實訂單申請以‘鏈捷貸’付清剩餘70%款項。”管雷說,每年三四月份和九十月份是農忙季,也是農機經銷商的資金需求旺季,通過統一授信、循環使用,可以有效滿足他們融資集中、及時的需求。

“以前經銷商的賬期基本在6個月以上,最長的能到一年,我們每個月要安排人去追蹤銷量、催收回款,現在系統就能做到這些,成本和風險大大降低,公司的週轉效率明顯高了很多,業務拓展、業務升級也不用因爲錢的問題總是瞻前顧後了。”李敬義說,在集團合作銀行中,農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是做得最早、數據傳輸最穩定、服務體驗最好的。

供應鏈金融不僅幫到五徵集團的下游經銷商,上游的數百家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商也同樣受益。從2018年落地推廣至今,農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已經累計爲五徵集團下游經銷商發放貸款20多億元,目前每年總體授信在3億元左右。而通過爲五徵集團上游客戶辦理“融通e信”,通過電子債權憑證的多級流轉,僅僅最近5個月時間就觸達客戶200多家。

不僅僅是農業領域,在“打造生態鏈、創建共贏鏈”的服務理念下,農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的服務觸角也不斷延伸,成爲服務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優化升級、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有力抓手。針對重點領域、重點行業,農業銀行定製了專項服務方案,並依託強大的系統平臺支撐,爲分行匹配供應鏈特色產品創新權限。僅2020年以來,農業銀行就通過無代碼開發的模式對接了70餘家核心企業及金融科技公司的供應鏈平臺,依託各地資源稟賦完成了多項特色產品創新。

一組組亮眼數據都在佐證這些創新成果:到今年9月末,農業銀行累計發放供應鏈融資逾1.2萬億元,累計服務上下游客戶近20萬戶(其中90%以上爲小微企業),合作核心企業超5000家,累計發放線上供應鏈融資100餘萬筆,在近4000億元的供應鏈融資餘額中,涵蓋了19個國標一級行業,服務上下游有貸客戶9萬戶。

1961年以來,五徵集團的傳奇歷程從“拖拉機站”開始,一路又完成了“農藥機械配件廠”-“通用機械廠”-“五徵農用車有限公司”-“五徵集團”多個身份轉換。近年來,公司又通過國內併購及國際合作,實現了產業鏈的橫向延展和縱向拉長。

在這中間,中國農機界也因爲五徵集團的驚人成長速度,爆火了一個新名詞——“五徵現象”。於五徵集團內部,“以小博大”是一個毋庸置疑的褒義詞,是“五徵現象”的具象化,是公司由弱變強的另一種生動描述。

小小的零部件,事關農業現代化和糧食大安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依託全面的業務組合、龐大的分銷網絡、領先的技術平臺,以供應鏈金融創新深入小微羣體、守護產業鏈大安全,農業銀行又何嘗不是在“以小博大”?

與新特機械設備車間“高標準、嚴要求、精細化、零缺陷”的大字要求一樣,事關安全大事,這樣的標語必須足夠顯眼,每一處細節都要落到實處,絲毫不能放鬆——綜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科技,整合供應鏈“三流”數據與行內外金融數據,將對單一客戶的風險判斷轉變爲對整個鏈條信用行爲和履約能力的判斷,形成一整套區別於傳統信貸的“三位一體”風險評估管理體系,農業銀行供應鏈金融上線以來,連續10年保持了供應鏈融資信貸資產的高質量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