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三大芯片巨頭同時加碼中國:本地化生產 解決中國客戶在供應安全方面的擔憂

幾乎在同一時間,歐洲三大半導體巨頭——英飛凌、恩智浦、意法半導體都做出了相似的表態,將加碼中國,加大在中國的芯片製造力度。

其中,說得最直白的是英飛凌,該公司CEO Jochen Hanebeck 表示,公司正加速推動普通產品的本地化生產,將生產環節更多轉移至中國,以更好服務當地客戶。

隨後,Jochen Hanebeck進一步解釋稱:“中國的客戶要求對那些很難更換的零件進行本地化生產。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將把一些產品轉移到中國的鑄造廠,我們在中國有自己的後端製造,這樣我們就可以解決中國客戶在供應安全方面的擔憂。”

據瞭解,英飛凌是一家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的半導體公司。根據TechInsights的最新研究,在汽車半導體市場,2023年英飛凌的整體市場份額達約14%;特別是在汽車微控制器(MCU)領域,英飛凌的市場份額佔全球市場約29%,位居全球第一。而中國是英飛凌最重要的市場之一。2021財年,英飛凌在大中華區的營收達到41.95億歐元,佔總營收的38%。

巧合的是,近期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等四大協會公開發聲,呼籲建立可靠的半導體供應鏈。

其中,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表態尤其值得注意,該協會表示:相關國家和地區的企業要努力成爲可靠半導體產品供應商,也呼籲中國政府支持可靠半導體產品供應商的穩定發展。

除了英飛凌,恩智浦和意法半導體也有類似表態。

12月3日,在參與VSMC晶圓廠動工典禮時,恩智浦執行副總裁Andy Micallef表示,恩智浦還在努力尋找一種方式來服務那些需要在中國境內生產能力的客戶,“我們將建立一條中國供應鏈”。他還表示,恩智浦已經與中芯國際建立持續的業務關係,並且正在研究與臺積電南京工廠和華虹半導體的子公司建立合作的可能性。

更早的11月21日,意法半導體在其投資者日活動上宣佈,將與中國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華虹宏力合作,計劃在2025年底於中國本土生產40nm MCU,旨在滿足市場需求、優化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