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版“寧德時代”渡劫:燒光1000億元卻交不了貨,遭寶馬退單
2024年11月份,歐洲汽車市場壞消息不斷傳來。這邊大衆計劃關閉至少3家德國本土工廠的消息還沒消停,三家Tier 1大廠又接連宣佈大裁員。博世集團(Bosch)決定要在德國裁員7000多人,汽車供應部門多達3200人。這是全球第一大汽車零部件企業今年以來的第3次裁員計劃,今年1月和2月已裁員4700人。
舍弗勒集團(Schaeffler)則將在歐洲裁員約3700人,相當於員工總數的3.1%左右,其中在德國將裁減約2800個崗位,並計劃關閉2家歐洲工廠。全球第一大輪胎製造商米其林也未能倖免,計劃關閉其在法國紹萊和瓦納的兩家工廠,這將導致約1250名工人失去工作崗位。
如果再往前推時間線,採埃孚、大陸、法雷奧等早已開始大裁員。而僅僅是上半年,德國就有20家年營收超過1000萬歐元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申請破產保護,數量同比激增超過60%。
衆多本土企業裁員關停的背後,折射出歐洲汽車工業形勢的嚴峻。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一方面是能源價格高企使得生產成本大幅上升,逐步失去競爭優勢。另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車時代,“三大件”從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變爲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技術,傳統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市場發展空間逐漸被壓縮,正處於轉型陣痛期。
以最核心的電池爲例,歐洲本土企業普遍存在電池技術/工藝落後、材料成本高企等短板,導致從生產到運營各環節都落後於亞洲同行。歐洲本土最大電池企業Northvolt(北伏)的發展困境,正是歐洲電氣化轉型的縮影。
公開資料顯示:北伏成立於2016年10月,總部位於瑞典,被稱爲歐洲動力電池“全村的希望”。2017年1月公司便完成1200萬美元的首輪融資,迄今融資數量超過10筆,總額高達1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77億元),刷新了歐洲創業公司的融資金額紀錄,獲得了貝萊德、高盛、歐洲投資銀行、北歐投資銀行、ABB、西門子、巴斯夫、雷諾、寶馬、大衆等機構和企業青睞。
與此同時,北伏和寶馬、大衆、雷諾、斯堪尼亞、沃爾沃、極星等車企簽下價值超過550億美元的合同。其中,僅大衆一家就開出一份爲期十年價值140億美元的電池訂單。
北伏之所以如此備受關注,一方面是創業團隊大多是來自特斯拉的高管,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彼得·卡爾森(Peter Carlsson)原本是特斯拉全球供應鏈主管。另一方面,歐盟想擺脫對中國動力電池的依賴,實現電動汽車供應鏈的本土化,爲此大開綠燈,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
2018年,北伏第一座工廠在位於瑞典北部、北極圈邊上的小鎮謝萊夫特奧動工開建,2021年12月產出首個電池芯,這也是第一塊由歐洲本土電池公司進行全面設計、開發和組裝的電池。
今年1月16日,北伏獲得美國銀行、摩根大通50億美元的“綠色貸款”,用於擴建瑞典工廠,將產能擴大至60GWh。除此之外,公司在德國、加拿大、波蘭等國規劃了多座工廠。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2023財年,北伏營收從1.07億美元小幅增加至1.28億美元,淨虧損卻從2.85億美元驟增至11.68億美元。糟糕的業績暴露出公司產能不足、良品率低下及技術方面的多重瓶頸。
旗下只有一座運營中的謝萊夫特奧超級電池工廠,規劃產能爲每年16GWh(1吉瓦時大概能供應1.7萬輛電動汽車)。但去年實際產能還不到1GWh,卡爾森透露要到2026年才能實現滿負荷運轉,比最初計劃推遲了三年
這樣的速度遠遠低於外界期望,以至於北伏的投資者寶馬公司都無法接受,今年6月20日撤回了在2020年簽訂的價值20億歐元的電動汽車電池長期合同,轉手給了韓國三星SDI。大衆旗下卡車製造商斯堪尼亞也因交付延遲問題,而對其表達不滿。
可以預見,由於產能嚴重跟不上,供貨只能不斷延遲,將導致訂單加速流失。這也成爲壓垮北伏的最後一根稻草,9月23日,公司宣佈在瑞典本部裁員1600人,約佔全球員工總數的五分之一。
與此同時,暫停謝萊夫特奧超級電池工廠的電池正極材料生產,轉而從中國或韓國公司採購,關閉在美國加州的一家研發子公司,掛牌出售位於波蘭的儲能解決方案工廠,與沃爾沃汽車在瑞典哥德堡成立合資工廠的計劃被擱置,推遲三家電池超級工廠的建設計劃。
前不久,寧德時代董事長兼CEO曾毓羣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歐洲電池製造商爲什麼做不出好產品?主要是因爲在設計、流程和設備方面有所欠缺。如果他們嘗試擴大產能,將面臨產能利用率不高、產品可靠性不足等問題,兩三年後還將遭遇產品安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