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1核心作者分享:激勵AI自我學習,比試圖教會AI每一項任務更重要

“o1發佈後,一個新的範式產生了”。

其中關鍵,OpenAI研究科學家、o1核心貢獻者Hyung Won Chung,剛剛就此分享了他在MIT的一次演講。

演講主題爲“Don’t teach. Incentivize(不要教,要激勵),核心觀點是:

思維鏈作者Jason Wei迅速趕來打call:

在演講中,Hyung Won還分享了:

下面奉上演講主要內容。

對待AI: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先簡單介紹下Hyung Won Chung,從公佈的o1背後人員名單來看,他屬於推理研究的基礎貢獻者。

資料顯示,他是MIT博士(方向爲可再生能源和能源系統),去年2月加入OpenAI擔任研究科學家。

加入OpenAI之前,他在Google Brain負責大語言模型的預訓練、指令微調、推理、多語言、訓練基礎設施等。

在谷歌工作期間,曾以一作身份,發表了關於模型微調的論文。(思維鏈作者Jason Wei同爲一作)

回到正題。在MIT的演講中,他首先提到:

在他看來,AI領域正處於一次範式轉變,即從傳統的直接教授技能轉向激勵模型自我學習和發展通用技能。

理由也很直觀,AGI所包含的技能太多了,無法一一學習。(主打以不變應萬變)

具體咋激勵呢??

他以下一個token預測爲例,說明了這種弱激勵結構如何通過大規模多任務學習,鼓勵模型學習解決數萬億個任務的通用技能,而不是單獨解決每個任務。

他觀察到:

對此他打了個比方,“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用一種基於激勵的方法來解決任務。

然後AI就會自己出去釣魚,在此過程中,AI將學習其他技能,例如耐心、學習閱讀天氣、瞭解魚等。

其中一些技能是通用的,可以應用於其他任務。

面對這一“循循善誘”的過程,也許有人認爲還不如直接教來得快。

但在Hyung Won看來:

換句話說,面對有限的時間,人類也許還要在專家 or 通才之間做選擇,但對於機器來說,算力就能出奇跡。

他又舉例說明,《龍珠》裡有一個設定:在特殊訓練場所,角色能在外界感覺只是一天的時間內獲得一年的修煉效果。

原因也衆所周知,大型通用模型能夠通過大規模的訓練和學習,快速適應和掌握新的任務和領域,而不需要從頭開始訓練。

他還補充道,數據顯示計算能力大約每5年提高10倍。

總結下來,Hyung Won認爲核心在於:

此外,他還認爲當前存在一個誤區,即人們正在試圖讓AI學會像人類一樣思考。

但問題是,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在神經元層面是如何思考的。

在他看來,一個系統或算法過於依賴人爲設定的規則和結構,那麼它可能難以適應新的、未預見的情況或數據。

造成的結果就是,面對更大規模或更復雜的問題時,其擴展能力將會受限。

回顧AI過去70年的發展,他總結道:

與此同時,面對當前人們對scaling Law的質疑,即認爲僅僅擴大計算規模可能被認爲不夠科學或有趣。

Hyung Won的看法是:

舉個例子,在機器學習中,一個模型可能在小數據集上表現良好,但是當數據量增加時,模型的性能可能會下降,或者訓練時間會變得不可接受。

這時,可能需要改進算法,優化數據處理流程,或者改變模型結構,以適應更大的數據量和更復雜的任務。

也就是說,一旦識別出瓶頸,就需要通過創新和改進來替換這些假設,以便模型或系統能夠在更大的規模上有效運行。

訓練VS推理:效果相似,推理成本卻便宜1000億倍

除了上述,o1另一核心作者Noam Brown也分享了一個觀點:

這意味着,在模型開發過程中,訓練階段的資源消耗非常巨大,而實際使用模型進行推理時的成本則相對較低。

有人認爲這凸顯了未來模型優化的潛力。

不過也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認爲二者壓根沒法拿來對比。

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