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來襲 教育部推「跨領域學士」激發自主學習
陽明交通大學於今(3)日舉行「高教論壇:AI與人文的取捨,臺灣高教的未來與挑戰」。(李侑珊攝)
AI浪潮興起,已深深影響學習模式,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表示,伴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在課程難跟上生產應用速度的情形下,盼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育部正考慮參照美國的大學做法,設立「跨領域學士」,假設能在4個領域分別修滿18學分,便能獲得學位。
陽明交通大學於今(3)日舉行「高教論壇:AI與人文的取捨,臺灣高教的未來與挑戰」,葉丙成於會議中提到,我國高中生因應升學壓力,需要大量補習,如此導致學習熱情很容易被消磨,如何讓學子投入大學教育時,能重燃熱情,成爲高教發展的關鍵。
葉丙成也說,英國牛津大學在2013年曾發表一份論文指出,702種現有的工作到了未來將會消失一半,隨着AI發展的還可能更多,在課程難跟上生產應用速度的情形下,希望能培養學生建立起自主學習的能力,而108課綱主張的就是這樣的精神。
葉丙成說,想要激發大學生跨領域學習,在修課上就要有彈性,爲此教育部正考慮仿效美國的大學做法,設立「跨領域學士」,例如在4個領域分別修滿18學分就能獲得學位,即青年學子若具備自主學習能力,便能無懼任何未知的新科技。
陽明交大教務長陳永升分享,許多畢業生投入業界後,還是得接受職前訓練,這樣的現象讓學校開始調整課程規畫,即近年推動的「16周+2周彈性學習」,實施目的就是希望讓學生提早實習或執行專題,此舉目的是要讓學生有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間。
陽交大電子所博士生賴林鴻指出,大學課程的教學品質好壞,在於能否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不過現在很多課程還是由老教授授課,當中不少老師面對教學已失去熱忱,唯有加強課程回饋,纔能有助教師調整課程。
賴林鴻也指出,自己也擔任過助教,發現時下學子其實比他還會用AI,但大學很多老師卻不允許學生用AI寫作業,這部分也着實具備討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