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魯斷交 賴清德須緩和兩岸對抗
中國時報社論
勝選之夜,賴清德罕見擺出低姿態,表示充分理解尊重新民意,承諾研究藍白政見納入施政方針。然而,諾魯突襲斷交,給了賴清德一個下馬威,預示北京後續不排除有更大動作。賴清德必須迴應臺灣高達6成民意對兩岸和平避戰、恢復交流、不走臺獨對抗之路的願望,纔是真正順應憲政體制、尊重民主政治之舉。
陸工具箱 剛剛打開
當民進黨淪爲少數執政,能否真正在兩岸關係上順應民意、凝聚共識?能否以切實有效的動作恢復對話、緩解緊張?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如果回顧24年前陳水扁剛上任時的作爲,便可以推演出在政治生態高度相似的當下,賴清德新政府兩岸政策的可能走向。
2000年11月,陳水扁總統委派李遠哲主持兩岸跨黨派小組,通過「三點認知、四點建議」。三點認知包括: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改變現狀必須經由民主程序取得人民的同意;兩岸地緣近便、語文近同,應可享有長遠共同的利益等。四點建議包括:依據憲法增進兩岸關係;迴應對岸「一箇中國」主張;持續整合各政黨及社會各方對兩岸關係意見;呼籲北京尊重臺灣國際空間,放棄武力威脅等。
雖然時隔24年,兩岸關係、中美情勢的時空背景不可同日而語,臺灣社會民意的認同也發生巨大變化,但回過頭來看,當時由民進黨主導下的兩岸關係「三點認知、四點建議」,與今天蔡英文、賴清德的兩岸論述仍有許多交集之處,包括兩岸互不隸屬、改變現狀需全民決定、依憲法處理兩岸關係、呼籲對岸放棄武力等。
更何況,「三點認知、四點建議」雖冠以「跨黨派」共識之名,但當時主要的在野黨國民黨、親民黨、新黨都沒有參加。換言之,所謂「跨黨派」只不過是民進黨找人背書後的自說自話,這與賴清德推動的「民主大聯盟」異曲同工,本質都是以黨意偷渡民意的政治權謀。
至少24年前,民進黨還可以正面表述對兩岸同文同種的認同,且未將「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寫入跨黨派兩岸認知之中,放諸今天的民進黨卻變成禁忌。反觀這次大選,賴清德的臺獨色彩、藐視憲法與戰爭風險,都是藍白陣營強力批判和質疑的重點。藍白合雖破局,但就兩岸基本主張而言,藍白就是6成民意,賴清德必須接受。
凍結臺獨 開放交流
大陸對付賴清德的工具箱剛剛打開,面對臺海兵兇戰危、ECFA瀕臨中止,賴清德要在兩個面向做出具體行動,才能解除迫在眉睫的兩岸對抗危機:首先是迴歸憲政體制,處理《臺獨黨綱》,調整「兩國互不隸屬」路線。重新考慮凍結《臺獨黨綱》不僅是美國戰略界的建議,亦與美國總統拜登在選後「不支持臺獨」的迴應高度契合。同樣,6成民意不支持民進黨,就是不支持蔡政府8年的兩岸路線,既然如此,違反憲法、違逆民意的「兩國互不隸屬」也應被及時叫停。
賴清德與其虛情假意地找在野黨「尋求共識」,不如務實推動民進黨兩岸路線的合憲化。最妥適的方式,就是擬定「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決議文」,寫入「民進黨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的承諾,正式以「中國大陸」稱呼對岸,並覆蓋過去所有黨綱決議文中有關臺灣獨立,或臺灣與中國互不隸屬的主張。
至於另一個面向,則是兩岸經貿、文化與民間交流的開放。面對兩岸一時無解的政治分歧,新政府的善意應表現在三個部分:第一,主動認同兩岸文化的聯結性,歡迎陸客陸生來臺觀光學習;第二,體認兩岸經貿往來的重要性,繼承蔡政府取消對大陸鞋靴反傾銷稅的務實態度,撤除部分對國安無虞的大陸產品禁令,以維繫ECFA運作;第三,放手讓兩岸交流地方先行、民間先行,包括授權地方縣市政府與大陸省市推展更多「雙城」機制,尊重並支持修建金廈大橋的在地民意等。
賴清德必須謹記民進黨的「雙少數」地位,以及6成民意的兩岸和平訴求,也必須正視美中共管臺獨的戰略共識。中華民國總統手中的兩岸事務大權由不得他專斷獨行,畢竟,臺灣人民無須承受賴清德一個人製造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