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反饋:明朝中後期的越南海盜

在明朝中後期的東南各省,大批來源複雜的海盜羣體爭相登場。其中既有鋌而走險的本土貧民,也不乏來自西方的早期探險家,甚至是原籍日本、南洋、印度和濟州島的鄰國成員。他們彼此協作、相互競爭,又或是選擇成爲官方詔安的典型。

相比之下,來自越南的海盜就比較鮮爲人知。不僅是因爲他們的規模、破壞力較小,也是由於出沒時間較短,涉及區域相對偏僻。但他們確實有向以宗主自居的明朝下手,直至獲得相對滿意的政策調整。

古代的越南長期分爲北中南三個部分

讀者若想理解這段歷史,必須先清晰明朝時代的越南地方格局。從朱元璋稱帝登基到朱由榔被絞死在昆明,整個越南大體上可分爲三大塊:

首先,農業經濟最爲發達的紅河流域,經常成爲昏君和暴政的培養皿。本地精英普遍有士大夫化傾向,喜歡以“小中華”自居,致力於構建一個以中南半島爲核心的區域帝國。副作用則是偏向重農抑商,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整體觀念亦最爲保守。只是因爲體量誘人,總能吸引來征服者企圖染指。

以小中華自居的安南 主要是北方紅河流域的農產區

其次,位於西貢到湄公河口之間的占城。因爲自古崇尚印度教,又不擅長經營大河農業,總是被格格不入的北方政權稱爲蠻夷。加之伊斯蘭教在南洋地區瘋狂擴張,壓縮其賴以爲生的國際空間,從而催生出積貧積弱氣象。甚至一度被全盤佔領,整個王族率部衆流亡海南島暫避。稍後靠明朝幫助才勉強復國,卻依然停留在半死不活狀態。

最後,夾在兩者之間的中越南地區,纔是頻繁推動改朝換代的源動力。當地豪族多爲南下拓殖團成員,總是需要爲自身利益對抗蠻夷,也比較抵制重農區的過度集權傾向。所以經濟手腕較爲靈活,文化偏好相對開明,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宗主國認可的安南正統。只是苦於地盤狹小、人口上限不高,對南北兩頭都不無法形成碾壓優勢。

正因如此,侵襲明朝的越南海盜來源衆多。經常是彼此間互不隸屬,甚至有源遠流長的敵對傳統。中原文官則往往以安南和交趾予以粗略劃分。

由於互不統屬 三個部分的越南都有可能派遣劫掠船隊

首批襲擊明朝的越南海盜 可能來自占城而非安南

根據留存史料記載,越南海盜對明朝地界的首次襲擊發生在1409年。彼時恰逢越南歷史上的第四次北屬階段,篡位不久的胡朝被明成祖朱棣用兵攻滅,而原先的陳朝舊部蝸居在中部地帶圖謀復興。所以作戰對象就在自家本土,根本無力組織成規模的遠程劫掠船隊。這批抵達欽州的海賊被標準爲交趾人,也就是沒有遭戰爭波及的占城。由於規模較大,最後需要官軍出動萬人乘百艘樓船逼走。

事實上,占城人自古就有海盜傳統,但如此明目張膽的大動作仍屬罕見。可能是受鄭和下西洋影響,失去原有活動空間,纔會選擇鋌而走險。儘管三寶太監有造訪交趾,還在當地建立過小型基地,但明朝卻出於維護官營利益目的強化海禁。許多原本與占城聯繫的粵西私人貿易受到波及,故而形成波瀾壯闊的反噬。

隨着時間推移 襲擊明朝的越南海盜逐步增多

此後,類似的海盜活動轉向小規模。完全有可能是因爲下西洋航行被叫停,以及明朝對安南的佔領宣告失敗。但頻率較之以往更甚,讓本就統兵不多的邊陲官員十分難受。

公元1459-63年,明朝官方只能兩次下詔給新建黎朝,要求對方管束走私犯等海賊羣體。可見除最南方的占城人外,復國成功的越南人也大量參合進來。不過,考慮到兩個政權互不統屬,此類一元化的粗糙呼籲只怕是效果不佳。明朝方面亦同情占城遭遇,在十多年後給於過一定幫助。

15-16世紀 越南海盜的艦船和武器水平逐步超過明朝地方軍

到了16世紀初,越南方面因中央皇權衰微,無法實施以馬六甲爲目標的南進策略。於是又把面向海洋的主要矛盾轉向北方,開始試探性襲擾欽州沿岸。公元1513年,4艘安南海盜船突然造訪,將手頭只有2艘戰艦的明軍百戶擊殺。而且類似襲擊日漸增多,參與人數也跟着水漲船高。

好在明朝方面有所提防,先是在1516年斬殺進攻鹽場的百名海賊,繼而在1519年打退佔據方家港的劫掠船隊。

統一時期 越南海盜的破壞力相對較弱

整個16世紀 越南都處於南北朝內戰

不久,北越地區被篡位者的莫朝佔據,黎朝舊部則在清化、義安與之對抗,形成越南歷史上的首個南北朝。明朝延續舊制承認南方派系爲正宗,拒絕與北方派系有任何非必要接觸。甚至在險些在1538年派兵出征,後來因財政困難、軍餉難以到位才作罷。但傳統的陸上邊境貿易就此斷絕,讓莫朝方面嘗試走海上打劫路線。

譬如在1548年,由範氏兄弟率領的集團來犯,佔據欽州南部的龍門港。本地的明軍百戶被擊殺,只能由總兵俞大猷親自下場應付,纔將北越海寇們驅逐離場。

分裂時期的越南 海盜破壞力大爲增強

由於頂不住後黎朝的逐步反攻,北越的莫朝纔沒有精力組織更多劫掠船隊。但從一些其他史料來看,他們有爲對抗明朝官方的閩南、潮汕海賊提供避難所,作爲應付困境的曲線救國策略。

例如在1565年10月,出生福建詔安的海盜首領吳平兵敗,被迫從老巢南澳島逃離。隨後就帶着80艘船前往安南萬橋山休整,期望風頭過後還能東山再起。次年,明朝水師就尋蹤而來,用順風釋放的火船將最後400人徹底殲滅。需知當時的沿海私商去處衆多,多爲順着海風急速漂流,集中紮根在占城、暹羅、北大年和文萊等傳統港口。吳平卻選擇冒險穿過瓊州海峽,跑去很少有文獻提及的地方,顯然是早有互相通氣。

潮汕的吳平海盜集團 最後就覆沒於安南

當然,以欽州爲代表的粵西沿海並不富庶,與內地的交通更是相當麻煩。所以海賊的劫掠頻次、規模始終處在較低水平,不可能像廣東、福建、浙江三省那樣氣勢恢宏。

與之相似的情況還出現在海南,那裡也是安南劫掠船喜歡造訪的區域。奈何島上開發水平較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原產品,自然容易被史料所忽略。北越的莫朝空有一片糧產區,卻不能用其他經濟手段予以補充,最後在1592年徹底滅亡。

欽州是越南海盜最愛光顧的地方

莫朝滅亡後 越南的兩強相爭格局依然健在

諷刺的是,作爲安南正統的後黎朝並不能有效掌控北方,讓擁兵自重的鄭氏裂土封邦。原先的南北朝格局仍舊維持。

由此產生的蝴蝶效應,便是1607年的大規模劫掠突襲。這批海寇數量約有數千,直接走龍門港殺到欽州城下,對附近州縣造成嚴重破壞。當地駐軍拼死抵抗,依然是僅能保住首府孤城,自身也在遭遇中損失慘重。最後驚動京師朝堂,被迫推出一系列挽救措施。

越南北部的海盜基地

在強化防務層面,明廷向欽州地區加派900名駐軍。其中500人防禦主城區,100人分配至入海口據點,300人用於增加水軍規模。周圍的其他縣城同樣有獲得增援,但總數沒有超過10000規模。這多半是因爲地方上財政困難,而萬曆時期的內外用兵相當頻繁,早已無暇顧及那些次要地帶。

所以,真正起作用的反而是選擇性重開邊境貿易。通過朝廷欽定的土司,以賞賜名義給予貿易收入。條件則是要約束北越那邊的居民行爲,順便取代原先的防城港市場。因此,一度需要靠私商、海寇調劑的貿易,迅速被根基牢固的內陸話事人。

北越鄭氏險些成爲明朝的粵西苦主

或許有人會問:爲什麼佔據越南中部的黎朝沒有類似行爲?

答案非常簡單:他們向來對國際貿易沒有嚴重抵充情緒,在靠近峴港的會安迎接四方來客。從東南亞鄰居到穆斯林,從葡萄牙冒險家到日本將軍代表,幾乎都有交涉協作。何必冒更大風險派艦船劫掠明朝?!

17世紀 會安一度成爲遠東的最大貿易樞紐

甚至在明清易代之際,會安還取代澳門成爲東方第一大商業樞紐。直到大陸局勢趨於平靜,才被對方重新拿回龍頭位置。

更有意思的是,南北越南對於海盜事業的區別對待,在清朝中期都有集中爆發。尤其當南北朝格局再次出現,其中的某一方必定成爲中央帝國的海疆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