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能收回獨立七百年的雲南,爲什麼放棄獨立時間短得多的越南?
朵朵白雲飄過藍天,視線越過雲南繚繞羣山,再遠眺越南遙遠的海角天涯。這兩片廣袤土地,曾被明朝收歸版圖,但最終命運卻大相徑庭。明朝能重新統一獨立了七百年之久的雲南,爲何又放棄獨立時間遠遠不及雲南的越南呢?這其中蘊含着怎樣的歷史因緣?讓我們一一撥開迷霧,探尋隱藏在背後的奧秘。
一、雲南如何從外族獨立又重新回到明朝版圖?
朝氣蓬勃的明朝從建立之初,就將重新納入失地視爲心頭重任。在雲南這片曾被外族把持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土地上,明太祖朱元璋親自部署,傅友德、沐英、藍玉等勇猛無畏的大將應聲而起,奮勇殺出重重層層的敵陣。
當年南詔政權雄踞雲南之時,其首領皮邏閣集六詔之力,曾率軍攻打大唐,一時間所向披靡,直逼成都城下,令唐王朝震恐不已。及至晚唐,名將高駢雖將南詔擊潰,奠定其衰亡根基,但段氏、楊氏等土著勢力仍不容忽視。
轉眼至大理國時期,高氏家奴蠶食國力,段氏王朝竟成了傀儡。時運不濟,大理最終爲蒙古征服,但元朝對這塊土地並未有效控制,任由段興智作爲"大理總管"世襲,維持着事實上的獨立統治。
就在明朝開國元勳傅友德等人麾下鐵騎踏平雲南後,楊苴、思倫發等藩鎮仍逆潮而動,對新朝動輒懷有異心。爲了徹底消解隱患,朱元璋不得不留下沐英永鎮此地,沐英一干子孫後人更是世代坐鎮,務求牢牢掌控了這塊久經兵燹的熱土。
經過多年艱苦努力,明軍驍勇將士終於掃平了雲南的萌芽叛亂,使這片山河徹底回到祖國的懷抱。
二、沐英如何讓明朝牢牢掌控雲南?
雲南自古就是個混亂多變的地區,明軍固然已將這片山河重新納入版圖,但要徹底穩固統治並非易事。朱元璋雖然權臨天子,但終究無暇分身親自鎮守雲南,只得將此重任委託與得力干將。
沐英自小被朱元璋收爲義子,深受其賞識。武勇雄謀,無不全備,並在平定蔡京、張德興等叛亂中立下赫赫戰功,是當之無愧的明朝開國功臣。朱元璋自是有目共睽,決意重用沐英,命其永駐雲南。
初至滇池之地,沐英面對的是棘手的局面。楊苴、思倫發等蠻族巨頭恃強凌人,對新朝統治頗爲不滿。沐英英勇無畏,非但親自率軍剿平了諸多頑固抗拒,更因勢利導,對那些言聽計從者加以恩惠。如此恩威並濟,才最終服衆蠻夷。
鎮壓叛亂固然重要,但更加關鍵的是如何讓雲南人民安居樂業。沐英勵精圖治,大力發展生產力,挖掘當地豐富資源,使得邊遠之地不再貧瘠荒涼,百姓才得以豐衣足食。如此經營數載,雲南漸趨和順。
然而,僅憑一人之力終有疲憊時,沐英自是清楚這一點。爲了將統治根基切實落實,他親自將子孫輩分派到雲南各地,世襲坐鎮,形成一股強大力量。如此一代代相承,使明朝在雲南的統治地位越發穩固。
經過多年的努力經營,雲南終於徹底歸於明朝版圖。這功勞固然在明軍將士,但更多的要歸功於沐英父子數代的辛勞付出。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捨得將如此重任委託與他,實在是識才謀國之明斷。
三、越南爲何培養了強大獨立意識?
中原王朝向來視越南爲附庸之地,唯有臣服朝貢方能與之交好。然而越南人民自古就懷有不平之心,尤其是在宋元時期,更是頻頻與中原發生戰爭,最終於明代徹底揚眉吐氣,獨立自主。
早在宋太宗年間,越南就曾經發動過反抗。宋軍雖遠征討伐,但終因戰事失利,無功而返。及至宋憲宗時期,越軍再起波瀾,宋廷再遣兵討之,然終亦不能將其徹底肅清。直到元世祖踞守中原,越南仍舊視外族爲可虐可欺之敵,元軍南征無功而反損失慘重。
其實早在上古時期,中原王朝就未能徹底征服這塊土地。越人雖體格較矮小,卻驍勇善戰,且地處重山沼澤之地,給來犯的軍隊製造了極大阻力。可以說越南早已積累了豐富的抗擊外族的經驗。
到了宋朝,這股反抗勢力達到了最高點。宋神宗即位期間,越南大將李常傑更是興師直搗中原,大肆焚掠燒殺,軍威所指,直抵嶺南。此番暴行令宋室蒙受極大恥辱,當時越南已實際上獨立脫離中原王朝主權範疇。
連番勝利自是給予了越南民族極大自信與驕傲之心。經過宋元兩朝數百年的獨立鬥爭,越人早已從一個蕞爾小邦成長爲一方勇武之邦,即便明朝後來一度重新納之爲版圖,但其獨立意識已根深蒂固,最終仍是逃脫了明朝掌控。
四、明朝爲何最終放棄了佔領越南?
明朝曾一度將越南納入版圖,但最終無奈放手。這中間卻是經歷了一番曲折。
起初,明軍在交趾作戰基本佔據上風。遼瀋王馬騏擔任這次遠征的總帥,號稱"威鎮安南"。可誰曾料到,這位大將軍卻是暴虎馮河,手無縛雞之力。明軍在馬騏麾下節節失利,幾乎丟盔卸甲,一時間局勢一落千丈。
不過恥辱暫且拋開不論。馬騏雖無能,但明廷終於從這次挫折中意識到,不可輕視越南這個對手。修養生息後,明成祖下定決心重兵復員,痛定思痛,決意將其徹底平定。
然而,就在明軍蓄勢待發之際,越南一員猛將挺身而出,令明廷始料未及。這人就是權臣黎利。黎利雄武勇猛,足智多謀,且精通兵法,屢建奇功,早已成爲越南此役的主心骨。其武勇戰績之高,就連明朝軍民亦是讚歎不已。
最終在馬鞍山一役中,明軍不敵黎利麾下越南水軍之強橫,遭受重創。退無可退的明成祖,爲了保存實力,不得不做出艱難抉擇,放棄對越南的佔領,結束長達幾十年的征戰。
縱觀全局,明成祖必然是斟酌再三之後,權衡利弊,認爲繼續征伐付出將遠大於收益。此時退兵,或可保存國力修養生息,未來複闢未嘗不可。換言之,這份決定未嘗不是對國家最大利益的考量。
五、後世對比雲南越南命運有何啓示?
雲南與越南的命運迥然不同,昭示了歷史因緣的不可預測性。即便兩地在明初均爲中原所有,但後來的發展軌跡卻背道而馳。這其中自有深層次的原因值得我們玩味。
首先,領袖的作用不可小覷。雲南之所以最終穩固地回到明朝版圖,功勞固然在於勇猛將士,但更多要歸功於沐英父子數代治理有方。他們能將朝廷利益與地方利益權衡統籌,恩威並濟,終於使這片陸溝星區重新安分守己。
相比之下,越南的局勢則起伏跌宕。馬騏雖號稱"威震安南",實則無能無爲,致使明軍在交趾節節失利,給黎利可乘之機。黎利這位猛將生來武勇,統帥大軍猶如呼吸,反擊明軍,將其逐出越南疆界,最終達到了獨立自主的目標。
再從另一個側面說,族羣自尊心至關重要。越南人歷經數百年與中原王朝的抗爭,早已在戰火中淬鍊出了獨立自主的民族自信心。即便明朝一度將它納入版圖,但其中根深蒂固的對抗意識,終將擺脫外族的掌控。
反觀雲南,明軍收復之初,當地蠻夷部族並未培養出太深的獨立意識,尚且潛伏在明朝國力籠罩之下。況且沐英等人深諳馭下之道,終於讓這片土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歷史常常如此曲折離奇,即便當時的朝野上下是如何決策,也往往被後世的發展所顛覆。獨立抑或被統屬於他國,原本就不由任何個人可以左右,只有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朝代更迭,族羣遷徙,不外如是而已。我等亦只能從中吸取智慧、勉勉強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