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亞媒體:來自中國的發展經驗
來源:環球時報
尼日利亞《抨擊報》9月23日文章,原題:提努布的路線圖:來自中國崛起的經驗 尼日利亞總統提努布訪問中國時,一定會震驚於在街道上看到的景象。即便是來自發達國家的人,初到中國也會驚歎不已,彷彿看到了電影中的奇蹟。中國通過革命和全面經濟改革實現這些目標。
中國擁有超過14億人口,卻很好地解決了糧食安全問題,並且在金融和科技產業的支持下,正向世界各地輸出人力資本,推動全球發展。早在西方的中世紀時,中國就曾嘗試工業化並取得了成果。宋朝被認爲是當時全世界最繁榮、最發達的經濟體之一,工匠和商人建立行會,政府允許這些行會的存在,定期與之交流,在稅收、薪水和商品價格上達成一致。順便提一下,中國當時還發行了歷史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中國今天的工業化成就源於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其中的經驗是,需要領導人和民衆共同參與進來,這樣才能在發展軌跡上保持一致。
中國沒有空等那些模棱兩可的技術轉讓,而是將大量優秀的學生和老師送往發達國家深造,學習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2009年我訪問中國時得知,有超過10萬名中國人在其他發達國家學習新技術。尼日利亞的每屆政府都做過或多或少的改革,但這種改革並非源自本土思想,也沒有讓民衆參與進來,如果你問包括經濟學家在內的尼日利亞人關於當前改革的問題,你不會得到什麼解答。當普通民衆沒有參與其中時,他們如何身體力行作出貢獻?
尼日利亞的改革之路漫長,取消汽油補貼、放鬆外匯市場管制不是改革,僅僅是政策變化。改革的基礎應是闡述明確、討論充分的提案,能夠進行監測和靈活調整的增長方案,以及實現目標的時間表。
中國知道,如果改革不是戰略性的,就會沒有條理,無法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作者謝利夫迪恩·泰拉,呂克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