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難以抗拒的心理效應:鳥籠效應!看慣性思維如何將你的人生套牢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些現象:
這些現象的背後,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鳥籠效應”。
什麼是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起源於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
在1907年,威廉·詹姆斯和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一起從哈佛大學退休了。
閒來無事時,詹姆斯經常和卡爾森一起聊天、活動。
有一天,詹姆斯對卡爾森說:“我會讓你在你家養一直鳥。”
卡爾森並不相信詹姆斯說的話,因爲他並沒有打算在家裡養鳥。
幾天後,詹姆斯就送給了卡爾森一個鳥籠。卡爾森知道詹姆斯的計謀,就對他說:“有了鳥籠我也不會養鳥,我可以把它當成一個紀念品擺在家裡。”
後來,只要有人前來卡爾森的家裡拜訪他,訪客們就會問他,鳥籠裡怎麼沒有鳥,是鳥死了嗎?
卡爾森每次都要給訪客解釋說:“我從來沒有養過鳥。”但別人往往都是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對此感到疑惑。
面對無休止的詢問和解釋之後,面對這種無意識的操控,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卡爾森還是買了一隻鳥回家。
簡單來說,“鳥籠效應”就是在你偶然間獲得了一件不太需要的東西之後,你會買一些和它相關的東西,其實這些東西你原本就不需要。
爲什麼會產生鳥籠效應?
探究爲什麼會產生鳥籠效應,我們就要研究爲什麼人們不願意丟到那個鳥籠呢?以及爲什麼人們還會繼續添加與之不相關的東西呢?
首先,不願意丟掉鳥籠,大多時候是因爲鳥籠是有價值的,丟掉會讓你產生不捨或者浪費的心理,所以,你會選擇把鳥籠留下。
那麼,留下了鳥籠之後,你又會受到外界因素和心理壓力的影響,開始往鳥籠里加東西,這是當初把鳥籠放在家裡時,你沒有想過的,會發生的連鎖反應。
有價值的東西,往往不一定適合你,不適合你的東西,其實應該學會丟掉。
不管是你因爲鳥籠買了一隻鳥,還是別人對你“空鳥籠”的質疑,這都是由慣性思維所引起的。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鳥籠效應”呢?
如何面對鳥籠效應?
1、學會防範慣性思維,培養邏輯思維
“鳥籠效應”是由慣性思維導致的,慣性思維會讓我們產生某些認知的盲點,這會讓我們做出很多徒勞或者錯誤的決定。
所以,我們要學會跳出慣性思維的陷阱,用邏輯思維去看待這個世界。
邏輯思維是建立在因果關係之上的,反映客觀現實的一種思維方式,它有三個要素:結論、理由和事實。
擁有邏輯思維就需要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做到有理有據,條理清晰,而不是依照慣性。
2、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明白自己的需求
在詹姆斯對卡爾森的故事中,卡爾森其實很明白自己根本不需要養一隻鳥,但是由於每個人都要問他關於鳥籠的事情,讓他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壓力,所以,卡爾森最後還是被他人的言語屈服了。
生活中,想想你做的多少事情,是源於他人的看法和言論?
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擺脫一種壓力——周圍人的看法。
可是,不一樣的人總會有不一樣的想法,想法沒有對與錯之分,所以你不需要過於在意他人的看法。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你才能夠把那些累贅的執念放下。
大多時候,我們在意他人的看法,正是因爲我們把判斷價值的權力交給了他人,不瞭解自己的需求,纔會在別人那裡獲得認同。
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麼的人,往往都懂得減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但有時候,失去比擁有更踏實,而放下比拿起更沉重。
3、學會培養自己的好習慣
面對鳥籠效應,我們不需要一味地摒棄,利用好“鳥籠效應”也能爲我們帶來很多好處,比如說培養我們自己的好習慣。
有研究表明,打開的書比關着的書更容易讓人想讀,這就是“鳥籠效應”的影響。
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擁有閱讀的好習慣,不妨先把書放在離自己比較近的地方,總有一天,你會情不自禁的拿起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