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陷民粹困境
(本報系資料照片)
爲了因應氣候變遷所做的能源轉型設施經常碰到民意反彈,連被視爲最「綠色永續」的風力發電機也被居民抗議嫌惡,遑論其他各種具潛在危險的設施,例如火力發電廠、核電站、核廢料儲存場、天然氣儲氣槽,乃至地熱開發,都會觸發在地鄰里縣市的排拒。最近成案的「珍愛藻礁」公投就可看作一個典型案例──桃園在地居民反對將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設在大潭,進而把抗爭提升到一個全國性的環保運動。
各種公共設施,或許有利於國民多數,但不利於當地居民時,常引來強力反彈。沒有人歡迎監獄、精神病院、垃圾場、焚化廠這些「嫌惡設施」,首先影響的就是當地的房價、地價,人同此心,心同此裡,鄰里之間很有默契地一致反對,甚而連大巨蛋等運動場館都在反對之列,因爲加油聲擾人清夢,演唱會萬人嘶喊,場內瘋狂跳動讓場外居民抓狂,車潮人潮都衝擊交通。這些設施最好離我的住家遠遠的,這就是「不要在我家後院」(Not in My Back Yard)症候羣,簡稱「鄰避」NIMBY。
另方面,在我家陽臺眺望之處建公園,公園下建地下停車場,居民優先停車,晚間停車優惠,這樣的設施就變成「拚迎」(PIMBY)對象──歡迎來我家後院(Please in My Back Yard)。民意代表、民選縣市長的功績就看你挖了多少預算來做「拚迎」,有「拚迎」就能「拚贏」。選民也考驗着你抗拒甚至趕走多少鄰避設施,你能檔下,我們就選你連任。
從宏觀角度而言,執政者必須進行上述各種公共建設,沒有焚化廠,垃圾何處去?沒有發電廠,工廠如何開工?沒有監獄,如何管束犯人?然而,在地居民不管這些,只要不設在我家隔壁就好!
微觀的利益真實而切身,在地居民迅速集結,鄰避或拚迎,全國公民則事不關己,漠不關心,一場又一場的抗爭與「溝通」,有時感人淚下,有時莫名其妙。執政者招數用盡時,就把一地的反對轉化成對於全體國民的威脅,例如最近「藻礁公投」成案後,政府的迴應就是「不燃氣,就燒煤」,肺癌來了,臺中與臺中以南的居民小心了。
新北市與宜蘭反核四,臺中反中火,桃園反大潭燃氣發電。這就是我們國家能源安全的困境。整個臺灣,像一列奔向懸崖的火車。看不到煞車或轉向的跡象。
自私自利成了地方自治的最高原則。臺灣民主化以來,我們就跌入這樣的中央與地方對抗,縣市與縣市角力的大小循環,以致人們開始懷疑民主,想念威權,不是嗎?核一、核二、核三怎麼建立起來的?缺水聲中,臺北市的翡翠水庫一枝獨秀,當年並非沒有反對者,都在國民黨內部解決了。
民粹發酵,鄰避與拚迎,越演越烈,激化無解,我們跌入民主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