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上學、上好學的夢實現了!”——聽格桑講她家的新喜事

三月的羌塘,山湖靜默,草木無聲,一片荒寂。

“嬤啦,您最近身體怎樣?我在珠海挺好的。”

“我很好,你在外面要好好讀書。”

3月10日,週末,11點左右,在錯那湖附近的一個農家小院裡,77歲的格桑老人一邊呷着酥油茶,一邊和在珠海求學的孫女久啊用手機聊着天,祖孫兩人溫暖的對話和甜蜜的笑聲讓初春的羌塘多了幾分暖意。

看到記者進門,格桑連忙起身讓坐。

“嬤啦(奶奶),好久不見啊!”

“就是,好久不見了,上次我們見面的時候久啊還在準備西藏班的考試呢。”

“現在的孩子真幸福,趕上了好時代!能上學,上好學!”望着視頻裡朝氣蓬勃的孫女,格桑的笑容更加燦爛。

65年前,格桑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孫子、孫女不僅能上學,還能成爲大學生、去區外的學校上學。

“民主改革前,教育在西藏是貴族才能享有的特權,只有貴族的孩子纔有上學的權利。作爲農奴的孩子,我們每天只能放羊、服各種勞役。上學,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憶及過往,格桑的話語中充滿了傷感。

1959年,黨中央在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廢除了黑暗的封建農奴制度,也讓格桑一家迎來了新生。

這一年,格桑家分到了4頭犛牛,再也不用爲吃不上飯發愁。也是在這一年,12歲的格桑走進了校園,成爲西藏民主改革後入學的第一批學生。“在學校,我學會了九九乘法表,會寫一些簡單的藏語詞彙,老師們待我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還手把手地教我們寫字、學習文化知識。”輕輕呷了一口酥油茶,格桑熱切地訴說着上學的那段歲月,“從老師的口中,我第一次聽到了北京、長城、天安門。那個時候我就在想,一定要好好讀書,我要去北京。”

但幼年時落下的腿部關節病讓她無法繼續學業,3年後,15歲的格桑被迫輟學回家了。“離開學校的時候我哭了,真的捨不得!”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可提及往事,老人的眼中仍然閃過一絲不捨。

65年風雨滄桑,披荊斬棘,西藏教育創造了歷史:自2012年秋季學期開始,輟學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建立起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資助範圍覆蓋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2012年至2022年,國家累計投入西藏的教育經費達2515.06億元,現有各級各類學校3409所,在校學生94.4萬多人,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達89.52%,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7.73%,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1.07%。

享受着西藏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紅利,格桑家喜訊頻傳:

2018年,格桑的大孫女格桑美宗坐着火車,從錯那湖畔出發,成爲西藏民族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她是家族裡第一個走出高原的大學生;

“我想考進區外的學校!”這是許多西藏小學畢業生的夢想與希望。2019年,格桑的二孫女久啊順利通過考試,幸運地成爲珠海市第四高級中學的一名學生;

2022年,格桑的大孫子米瑪考入西藏大學,成爲該校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生;

飲水思源,緣木思本。如今,對於孩子們的未來,77歲的格桑有着自己的打算——學成歸來,建設家鄉。“如今,孩子們能讀書,讀好書,靠的是國家的好政策,我們不能忘本。”

“哪怕是一件小事,嬤啦都要求我不但要用心做,還要做好。”如今,格桑的大孫女格桑美宗是色務鄉瑪毛許那村科技專幹,主要負責鄉里的黨建、婦聯等工作,瑣碎而又繁雜,可每項工作,她都做得很好,贏得了同事們的一致好評。

“在校時我要好好學習,畢業後成爲一名優秀的預防醫學人才,爲健康西藏建設貢獻力量。”將奶奶的手攥在懷裡,孫子米瑪的眼神更加堅定。

“我上學時還沒有專門的學校,如今,在西藏,修得最結實、設施最好的是學校,能上學、上好學的夢實現了!”打開手機,格桑開心地展示着她和孫子、孫女在西藏大學門口拍的照片,照片上,她的笑容暢快、愜意。“現在,農牧民的孩子上學有‘三包’,上學期間需要的被褥學校也全部提供,甚至連牙刷、牙膏都不用家長買,實在是太幸福了!”格桑一邊給記者一張一張翻看着孩子們上學期間獲得的榮譽,一邊訴說着國家的優惠政策。

格桑家的教育喜事,反映的是西藏數十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從這裡,我們看到了民主改革65年來,西藏的教育事業如平地起樓臺,從無到有,由弱漸強,穩步建立起涵蓋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特殊教育的比較完整的現代教育體系,全區各族羣衆受教育權利得到了充分保障的生動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