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挖出白堊紀鴨嘴龍化石 身長達8尺保存率80%

▲該具鴨嘴龍化石保存率高,被認爲是20年來內蒙古最完整的恐龍化石。(示意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內蒙古地區首次發現一具白堊紀大型鴨嘴龍化石,其身長約8公尺,骨骼保持良好約有70%至80%的保存率,堪稱20年來內蒙古最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實際上早在2012年時,考古人員已經發現這具化石,經過幾年來研究和科學分析,目前預計在10月份完成修復,屆時會再邀集專家進行細部研究。

這具鴨嘴龍化石是在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境內挖掘,根據《中新社》報導,化石是距今1.37億年至6,500萬年的白堊紀時期,骨骼的保存相當良好甚至達70%至80%,其中包含頭、頸椎、胸腰椎腰帶前肢後肢尾部,共8公尺長。

其實在2012年,內蒙古龍昊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等相關研究機構,在勘查地質遺蹟時就發現這具鴨嘴龍化石,並組成科考隊進行研究分析,直到今年8月纔對外亮相,預計10月過後進行修復裝架,並陳列於內蒙古地質博物館內。

鴨嘴龍生存於當時的美國紐澤西州海岸附近,距今約有8,000萬年的白堊紀晚期,並且能夠以2足方式奔跑,屬於草食性恐龍,化石部分則遍及亞洲歐洲北美州等地,而這次發掘的地點也是亞洲地區發現最早的恐龍化石產地之一,因此也在該領域顯著地位

▼鴨嘴龍屬於草食性恐龍,通常都是以站立吃樹葉。(圖/翻攝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