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看北方文化趣味葛優、陳佩斯與趙本山
原生態的東北味能征服全國觀衆,原生態的四川味、閩南味,怎不見春晚發揚光大一番?號稱「全國人民的春晚」,早就不在乎南方人的品味,已經演變成「北方春晚」了。因爲「南方是文化的沙漠」,我們南方人自己這麼說是戲稱,北京的大老爺們可是從骨子裡這麼認爲的。
我上大學第一年,一位師兄掃興地說,南方是文化沙漠,不幸的是,我們學校正是在這所謂的沙漠地帶──福建。我們福建老鄉們,到了北京上海,常戲稱自己來自南蠻之地。
葛優耍嘴皮 有趣
讀大學的那幾年,王朔火得不行,與王朔同時火起來的,還有葛優。別看葛優其貌不揚,要肌肉沒肌肉,要頭髮沒頭髮,小眼睛尖嘴巴的,跟眼下這些偶像明星簡直天上地下,可他的外型與表演都契合了王朔筆下那種「冷麪熱心」,在北京首都裡的小人物,他演繹最出色的,就是耍嘴皮子,當然你也可以把那叫做幽默。
我這南蠻姑娘,雖然不能全明白王朔的痞,但也被葛優演繹的那些橋段逗得很樂。一直到現在,葛優出演的電影,我大多數會去電影院捧捧場,而且葛優也沒讓我失望過,除此之外,我幾乎不看國產片。
葛優,或者說葛優所演繹的,是我所能欣賞的,也樂於接受的北京人的文化趣味。
說到北京人的文化趣味,就不得不提到春節聯歡晚會,俗稱「春晚」。
一家人吃完年夜飯,嗑着瓜子、吃着糕點,一起收看春晚節目,直到凌晨零點鐘,在各級領導、海外僑胞的新春賀電宣讀聲中,放一串除歲迎新的鞭炮,這是大陸特有的過年記憶,也是我兒時的記憶。
春晚除了唱歌跳舞,場面熱熱鬧鬧的,另外一個不可或缺的特色是小品節目。小品節目,往往逗得觀衆樂呵呵的,是春晚的調味劑,也是觀衆的開心果。春晚的小品,有兩個經典人物,陳佩斯和趙本山。
陳佩斯比葛優大3歲,也比葛優早紅幾年,也是頭頂無毛,據說因爲小時候常打架,爲了縫針方便而習慣性剃光頭。1984年的春晚上,陳佩斯與搭檔朱時茂表演小品《吃麪條》一炮走紅,此後陳佩斯的小品一直是春晚的固定節目。陳佩斯演的同樣是北京的小人物,不同的是,葛優演繹的是文化痞子,陳佩斯表現的是市井小民的「油條」。對我來說,葛優的電影可以一看再看,陳佩斯的小品頭幾年看覺得好笑,後來就覺得很無趣了。
兒時曾有過的快樂記憶,令我對春晚有很大的期待,不斷地念叨陳佩斯的小品該改改了,要不也該換新面孔了。北京的那班大老爺們當然不會聽到我這個南蠻姑娘的聲音,即使聽到了,也是不屑一顧的。
奇怪的是,自1999年開始,陳佩斯不再出現在春晚上了,原因當然不可能是因爲我不喜歡他的小品了,而是他與春晚的導演發生了齟齬,後來更因爲他狀告央視下屬的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引來「央視封殺」。
趙本山幹靠 看不懂
在百度百科,趙本山的詞條裡寫了這麼一段話:「1990年趙本山一走上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遼北小品就在中央電視臺生了根,每年的春節晚會要是沒有遼北小品,觀衆就覺得這臺晚會沒有味道,十幾年來,趙本山受到了億萬觀衆的深深喜愛。」
說真的,1990年之後,我還看了幾年的春晚,只是從來沒把趙本山的小品當回事,更沒覺得沒了它春晚會沒有味道,或者說,有沒有它春晚都一樣不好看。
詞條上還有另一段話:「趙本山小品緣何能受到觀衆喜愛?遼寧省文聯副主席崔凱說,以趙本山爲代表的遼北小品是根植於東北特有文化的一種藝術樣式,帶有濃郁的東北地方韻味,正是這種原生態的東北味征服了全國觀衆。」原生態的東北味,我聽不懂,「就興你們年青人連蹦帶跳,又摟又抱,我們老年人就只能幹靠。」「幹靠」是什麼意思?我認識的人問個遍也沒人懂。
作爲趙本山的弟子,小瀋陽在2009年春晚火起來,後來曾到廈門舉辦專場演出。可是廈門觀衆興趣缺缺,演出主辦單位用門票與當地媒體換廣告,據說,高價門票連贈送都沒人要。
幹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