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與趨勢作對的人,結局都很慘

文 | 付一夫

在股市裡,“抄底”可能是讓多數投資者都非常癡迷的投資方式。

所謂的“抄底”,一般就是以某種估值標準來衡量股價已跌到了最低點位,尤其是短時間內大幅度下跌之後,投資者會預期股價將會很快出現反彈,於是選擇大舉買入。

這種投資方式常常受到價值投資者歡迎,因爲價值投資的理念本來就是買入被顯著低估的股票,然後耐心持有並等待價格向價值迴歸。而且在正常情況下,經歷過大幅度下跌之後的股價具備足夠的安全邊際,機會理應大於風險,持有起來更加放心。正因如此,抄底也便成爲了很多投資者都非常渴望把握住的機會。

誠然,誰都想買到最低點,一把賺個大的,可真實情況常常是輸多贏少,很多人抄底抄到了桌面,沒想到地下還有地板,地板下面還有地下室,地下室下面還有地窖,地窖下面還有十八層地獄……

歷史上抄底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哪怕頂級大師也未能倖免。“股神”巴菲特的老師、價值投資的開山鼻祖格雷厄姆,就曾經因爲抄底失敗而一夜成了窮光蛋。

起先,格雷厄姆憑藉自己對於價值投資的深刻理解而賺得盆滿鉢滿,開豪車住豪宅,管家傭人衆多。可是在1929年的大股災期間,格雷厄姆覺得機會難得,於是大舉抄底,結果隨後股市繼續大跌,讓他損失慘重,以至於自己不得不坐公交車上班,就連給母親的汽車也要賣掉變現。一年後的1930年,格雷厄姆認爲股市已經恢復正常,急於回本的他又開始貸款抄底美股,並在部分標的上加了槓桿,怎料他眼中的“底部”一次又一次被跌破,損失也越來越嚴重。到了1932年,格雷厄姆的聯合賬戶累計虧損超過70%,如果算上槓杆,他已然傾家蕩產,血本無歸。

再如華爾街著名的投機之王利弗莫爾,也是敗在了抄底上,而且結局更加悲慘。

巔峰時期的利弗莫爾,擁有的財富多達1億美金,幾乎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要知道當年全美國的稅收總額也才42億美元。功成名就的利弗莫爾並未選擇急流勇退,而是繼續在市場中拼殺。同樣是1930年,美股已經較高點跌去了一半,利弗莫爾認爲抄底的機會到了,於是他將所有身家都投入到股市當中,想要再次大賺一把。誰曾想美股並沒有選擇反彈,而是繼續一路向下。1932年,美股已經跌去了90%;1934年,利弗莫爾破產;1940年,利弗莫爾用一把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遺書裡寫到:“我的人生是一場失敗。”

此外,強如巴菲特也有過抄底航空股失敗的經歷,而這些人無一不是世界級的頂尖投資大師,這也應了股市裡那句老話——“老手死於抄底”。

可能有人會問:爲什麼抄底經常會失敗呢?

從基本面的角度來看,投資者在判斷股價跌到心目中的“底部”時,依託的往往都是財務指標,而實際情況卻是,很多變化根本無法在各種財務數據中得到及時的反饋,比如行業景氣度、市場競爭格局、公司內部治理,以及宏觀經濟形勢、海內外環境等等,這些因素對於公司基本面以及未來盈利預期都會產生影響。正因如此,很多時候公司股價的“便宜”並非源自於公司價值被市場低估,而是公司競爭力的持續下滑使其變得越來越不值錢,股票價格一路下跌自然也就在所難免,正所謂“便宜一定有便宜的道理”。此時若選擇買入,其結果大概率便是一再被深套,而等不來期待中的反彈。

從技術面的角度理解,便是趨勢的力量不可違逆。

所謂“趨勢”,簡單說就是市場運行的方向,包括上漲趨勢、下跌趨勢和橫向盤整。在技術分析的開山之作《道氏理論》當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趨勢一旦形成,通常會維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並且難以被改變。”究其原因,某種趨勢的形成一定是多空雙方長期鬥爭的結果,比如下跌趨勢的形成,就代表作空頭力量已佔據了絕對優勢,而市場也會沿着阻力最小的下方運行,若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消化,多頭力量很難戰勝多頭並扭轉趨勢;上漲趨勢亦是同樣的道理。

更進一步講,如果市場是上漲趨勢,你可能只有一次機會買在最高點;可若市場是下跌趨勢,你可能只有一次機會抄在最低點。因此,投資者才更應該學會順勢而爲,在不同的趨勢當中採取不同的投資策略來應對,而不是逆趨勢行事。

所以綜合上述內容,我認爲盲目抄底並不可取,也奉勸大家不要一味地追求低價買入,卻忽略了其他的潛在風險。至於怎樣的投資策略才能在股市中行穩致遠,這個問題不妨留給各位看官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