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城市大洗牌:誰晉級,誰掉隊了?

文|凱風

萬億城市,仍在擴容。

01

過去一年,多個城市經濟取得歷史性突破。

廣州、重慶雙雙邁過3萬億大關,武漢、杭州聯袂躋身2萬億俱樂部,煙臺、常州首次躍過萬億,將內地萬億城市俱樂部擴容到26席。

26座萬億城市,仍舊集中於部分經濟大省,南北差距、東西差距仍舊存在。

從南北分佈來看,南方共有19城入圍,北方僅有7城,分別是北京、天津、青島、鄭州、濟南、西安、煙臺,山東一省就佔了近半壁江山。

從東西分佈來看,東部沿海省份佔了3/4左右,中部共有武漢、長沙、鄭州、合肥4地入圍,而西部只有重慶、成都、西安三城,中三角、西三角特徵鮮明。

從省域來看,江蘇以5座城市躍居首位,廣東4席,山東3席,浙江、福建都是2席,其他爲四大直轄市和中西部強省會。

在內地31個省份中,還有超過一半地區沒有萬億城市,包括東北三省、河北、江西、雲南、廣西、山西等地。

從歷年萬億城市晉級之路可以看出,當經濟強市和主要強省會全面突圍,萬億城市爭奪戰的焦點,終於落到了普通地級市身上。

如果說省會憑藉集聚一省的經濟產業及教科文衛資源而得以躋身前列,那麼在城市能級上稍遜一籌的普通地級市,更多隻能靠自產業突圍。

最新晉級的煙臺、常州就是如此。

兩地都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大市,煙臺以化工、冶金、電子產業爲主導,常州則以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光伏三大產業爲特色,新能源競爭優勢獨樹一幟。

不僅如此,作爲萬億備選城市的唐山、徐州、大連也是如此。

唐山是世界鋼鐵產量第一城, 徐州是與長沙比肩的工程機械之都,大連則是東北地區首屈一指的化工重鎮。

還是那句話,產業強纔是真的強,纔是維繫城市經濟地位的最終依歸。

02

過去一年,萬億城市誰進誰退?

其一,十強城市中,廣州反超重慶,重回前四,杭州反超武漢,重回第八。

廣州對重慶的反超,既有GDP終核調整的因素,也有廣州穩住自身陣腳、以二次創業再造一個新廣州激發出的增長動能。(參閱《全國GDP十強城市出爐!這些城市贏了》)

當然,說“反超”並不準確,重慶2022年終核GDP並未超過廣州。

根據最新數據,2022年重慶GDP從最初的29129億元調整爲28576億元,不及廣州的2.88億元。

其二,濟南、合肥趕超泉州,雙雙躋身20強之列。

濟南、合肥的趕超,背後固然不乏強省會戰略帶來的加持,但更重要的是,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交鋒。

泉州是十強工業大市,工業佔比超過半壁江山,但其產業仍舊以紡織鞋服、建材家居、石油化工、健康食品、機械設備等爲主。

且不說這些產業往往都是有周期性的,容易受到大環境影響,而且作爲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對人力等成本波動極其敏感,在全球地緣大變局中更是直面越南、印度等產業轉移的直接競爭。

與之對比,濟南藉助新舊動能轉換示範區的優勢,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與高端裝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等優勢產業開始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濟南製造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3.8%,大幅跑贏全國及全省,成爲穩經濟的最大助力。

合肥也是如此。有着“最牛風投城市”之稱,合肥從名不見經傳的普通省會,先後在新型顯示、電子信息、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取得突破,成爲後來崛起的典型。

其三,煙臺反超常州,在萬億城市競爭中搶得先機。

煙臺、常州同時晉級萬億城市,但兩城產業結構全然不同,一個以傳統產業爲主,一個是新賽道的弄潮兒。

煙臺是不折不扣的工業城市,重化工業是最大支柱,而電子信息產業、有色及貴金屬產業、食品加工產業也都達到了千億級。

近年來,煙臺陸續攬獲一批大型工業項目,爲經濟增長帶來支撐。

其中,千億級項目就有兩個,一個是總投資1189億元的裕龍島煉化一體化,另一個是總投資1260億元的萬華乙烯二期主體工程。

常州以新能源產業爲標杆,2023年新能源領域製造業產值7680.7億元,增長15.0%,新能源產業集聚度穩居全國前列,新能源之都享譽全國。

如今,常州已是全國最大的動力電池產業基地。目前產銷量約佔全國的1/5,產業鏈完整度達97%,全球10強企業有4家佈局在常州。

如今,新能源產業仍在一路狂飆,未來幾年仍舊是最能創造GDP和財稅的新賽道之一。

03

誰是下一個萬億城市?

曾幾何時,萬億GDP是高不可攀的存在,塑造了北上廣深作爲一線城市的輝煌。如今,當中國經濟不斷逼近世界第一大國,大國大城、大羣大圈的格局初步形成。

當萬億GDP城市多達26個乃至向着30個邁進之時,萬億GDP的影響力和含金量自然大打折扣,而2萬億GDP正在成爲新的競爭起點。

雖說如此,萬億GDP仍舊是經濟大市的敲門磚,意味着獨當一面的能力,在欠發達地區更意味着引領區域發展的可能。

萬億城市含金量雖然不復以往,但作爲衡量城市經濟能級的重要標誌,對於絕大多數城市尤其是普通地級市,仍有着極爲突出的意義。

常州、煙臺晉級之後,還有一衆城市形成接力之勢。

根據最新數據,2023年唐山GDP突破9000億元,而徐州、大連、溫州均超過8500億元,瀋陽、廈門也躋身8000億俱樂部。

未來幾年,這些城市都不乏突圍的可能性,但時間關口可能有所延遲。

前兩年,各大城市不約而同展現對萬億城市的志在必得之心,普遍將時間表放在2025年乃至2024年,更有一批能源大市加入這一行列。

然而,受到超預期衝擊及經濟增速換擋等因素的影響,萬億城市的突圍之路並非那麼容易,部分城市已不再強調時間表。

可以預料的是,2024年萬億城市或將出現斷檔,最接近萬億大關的唐山,最終突圍恐怕也要等到2025年。

如無意外衝擊或者經濟普查帶來的調整因素,徐州、大連、溫州等地邁上萬億可能要等上2-3年時間,瀋陽、廈門至少需要3-4年時間,而到十五五規劃時期,萬億城市纔會四面開花。

一旦這些城市集中突破,東北、河北都將告別沒有萬億GDP城市的尷尬,而江蘇、浙江、福建的萬億城市矩陣有望繼續擴容。

誰能率先突圍,誰能在萬億之上更進一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