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及獨裁 霸凌無差別
馬英九基金會邀請大陸師生組團訪臺,期間爆發陸生宋思瑤的「中國臺北」風波,她聲淚俱下道歉、自責,政府稱擬對基金會進行行政處分。不禁令人聯想,當年周子瑜國旗事件涉及「臺獨行爲」爭論,最終公開道歉並聲明自己是中國人。當我們批判對岸威權體制產生周子瑜道歉風波,臺灣號稱民主體制,不也產生宋思瑤風波?
贊成處分者批評,陸生團不遵守規定,違反承諾發表與行程無關不當言論;試圖矮化臺灣主權,隱藏大陸對臺進行統戰、認知作戰。反對者則提出這是對兩岸交流進行戒嚴,不應對陸生一再言詞霸凌,學生並無惡意。
臺灣本來是多元開放社會,輿論市場及公共觀點南轅北轍本爲常態,然此等事件涉及兩岸交流及相異體制下的認知及語境差距。憲法增修條文前言明示國家尚未統一,稱中華民國有效統治自由地區爲臺灣地區,非自由地區爲大陸地區。兩岸語詞一直存在差異,陸稱馬鈴薯是土豆,臺稱土豆是花生;陸稱中國臺北,臺稱中華臺北;陸稱九二共識體現一中原則,臺稱九二共識體現一中各表。臺對對岸稱呼更是多元:中共、中國、中國大陸、大陸及大陸地區。
一席中國臺北稱呼竟然引發高度爭議,這是否戳破臺灣民主運作及人權立國形象?制度自信呢?或者凸顯臺灣認同的脆弱性及易傷性?
臺灣社會應善用中華文化資本及民主自由無形資產,展現自信及學習示範效應。友善陸生、陸配及陸客將是臺灣社會和陸、友陸的最佳見證,真正將陸生、陸配及其家屬、第二代作爲戰略性支持羣體,成爲兩岸政策的標的團體,不應歧視及須給予平等對待。藉此不僅利於建構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框架,同時也利於內部族羣融合、國家認同及政黨政治良性互動。這纔是凝聚從臺灣到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的終南捷徑。
然若政府僅從穩定深綠基本盤及維繫政權角度,從而分化臺灣社會內部凝聚及認同,最終造成斷裂性社會,反須承擔其所挑起分裂社會的反傷拳後果。此舉還會帶來兩岸衝突及戰爭邊緣風險。政府一味強調備戰才能避戰,實非唯一避險途徑,兩岸應創造和平緩衝區域,如兩岸學生及體育交流、經濟社會文化交流皆有創造和平作用。
當陸生來臺見證中華文化在臺灣發展、以及臺灣的多元包容社會與自由民主氛圍,這難道不是臺灣社會的自信展現?臺灣過往被尊譽爲亞洲四小龍及宣稱是華人世界的民主先鋒,以及具備所謂人權立國精神,擁有科技創新及競爭力,當是臺灣擁有自信之源。
陸生團訪臺,深綠民衆抗爭、媒體斷章取義,又如何能彰顯友善陸生的政策?反顯現臺灣社會缺乏自信,這樣能發揮軟實力與燈塔效應?當陸生返陸和同學及親友分享這次臺灣行,若能表示「我很喜歡臺灣」、「臺灣真的很好」、「臺灣最美麗風景是人」,不就可營造兩岸人民的親善關係?
民進黨政府一方面塑造歡迎陸生來臺就學形象,卻對一句中國臺北無法容忍,豈不令人起疑?甚至欲對馬英九基金會祭出處分,凡此皆顯示其刻意政治操作,並非真正願意開放陸生來臺就學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