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中人家
在閩中故鄉,曾經,我最熟悉的就是每家每戶大小不一的門。那一扇扇門,一覽無餘地擺列着,讓走過的人一眼就能估摸出來,哪一家拮据,哪一家寬裕。
那年月,故鄉的房屋大多是渾黃的土牆和魚鱗般的黑瓦,毗連錯落,間或栽着數棵桃樹、龍眼樹。各家各戶的門,式樣上雖說大同小異,用料卻有明顯差異:有杉木的門,松木的門,雜木的門;也有人家的門框是青石砌成的,配兩扇木門,安有鋪首或鐵環。至於門楣上面,大都是用細小的磚塊或碎石砌出尺寸相當的長方形,當作橫批。還有一些破舊的房子,低矮歪斜,經過風吹日曬,門框已顯得泛白、粗糙……這當中,最顯眼的是一幢厚重的老宅,牆高門大,兩扇厚厚的正門都抹灰上漆,黑中透紅,門口房樑斗拱,裝飾有花卉和人物。
悠悠村落,就這樣讓時間打磨着。尋常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年復一年。村裡的人,走過哪一家門前,都認得這是誰家,不但叫得出主人的名字,還知道門的後面住着幾口人。最是春播夏種、秋收冬藏時節,常見許多勤勉人家青壯的身影,從門內匆匆而出,走向田地,走向山坳。上了年紀的老人則常在門外飼養雞鴨,或坐在門口的屋檐下吸着水煙筒……
數十上百的門戶,日開夜閉,時間不一,但在同一村子生活了多年的人,都熟悉了左鄰右舍的習慣。有的人家常在天未亮時就推開門扉,“吱呀”一聲,驚得樹上的鳥兒也“撲棱”一下飛了起來;有的人家趁着晨露牽牛出欄,蹄聲“嗒嗒”一直響到村外;有的人家到了中午也不歇息,把門虛掩着,人在屋裡�O�O�@�@編起籮筐;有的人家則忙到了半夜才關上大門,輕輕地“�炅鎩幣簧�,接着便是一片安靜了……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故鄉也在奮力前行。故鄉就像是村頭的那棵大榕樹一樣,喜逢甘露,根鬚舒展,一下子撐開了綠油油的枝葉。先是土地重新丈量,家家分到責任田。隨後,有人外出打工,有人辦起企業,有人合夥跑運輸……一家家,告別溫飽不足;一戶戶,甩開積貧積弱。鄉親們相信,貧窮不是宿命,苦熬不如苦幹。只要自強不息、自立不餒,就一定能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改變自身的命運。
進入新時代以來,村幹部又在“精”字上下功夫,在“準”字上謀實招,他們邁進每一家的門檻,訪實情、探心事,直指難點、把脈開方。全村因戶施策,發展種植養殖、合作社務工等多種產業,使每個貧困戶擁有一項以上穩定收入。從此,好日子是奮鬥出來的道理深入人心,穩穩的幸福感、滿滿的獲得感,讓鄉親們愈發綻開淳樸的笑顏。
日子變好了,村裡的門戶自然也煥然一新。在樹綠花豔的村裡走一走,嶄新的木門、石門、鐵門比比皆是,中間還冒出了一幢幢小紅樓。古舊的宅第保存完好,斑駁的院牆、雕花的窗櫺,現在成了攝影發燒友的新寵。聽說,村裡已商量好修繕方案,想讓老宅變身爲兼具古樸與時尚的民宿對外迎客。又聽說,村裡幾戶人家的後輩,在離村子不遠的縣城買了房,住進了城裡的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