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半導體全球開枝散葉時刻
半導體是技術且資本密集產業,其中積體電路(IC)自2000年佔臺灣出口12.6%成爲最大出口項目後,就一直扮演帶動出口成長支柱;去年擴大至35.5%,對出口成長貢獻率高達138%,在產業和經濟發展位於關鍵地位。由於IC居產業重中之重,多年來政府都希望將該產業留在臺灣,嚴格管制赴大陸投資,但現今國際情勢丕變,臺灣產業環境遞移,政府產業政策和企業佈局策略都到了須改弦更張的階段。
自從國際車用晶片短缺造成車廠停工,幾個主要國家其政府經由不同方式促請我政府或晶片業者予以協助,另方面國際上卻陸續出現:晶片製造過度仰賴臺灣、臺灣具地緣政治風險等論調。例如日經中文網4月報導〈全球過度倚賴臺積電的風險在加強〉,5月又刊登〈全球半導體供給8成依賴亞洲〉,宣稱生產基地集中亞洲,面對地緣政治風險的能力會減弱,實際暗指臺灣。
另外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研究員拉塞爾、大陸歐盟商會主席約格.伍特克、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等也發表類似言論,美、日智庫專家聯合提出以日本設計、美國製造的合作方式建立半導體供應鏈的建議,拜登總統更藉下令供應鏈盤點,直言美國應強化半導體產業並取得主導地位。
其實該等言論多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德州大雪、日本瑞薩公司大火、印度新冠疫情肆虐等都造成供應鏈中斷,供應鏈不論擺在哪裡都具風險。臺灣半導體是在全球分工環境中成長,而今一葉知秋,製造過度集中臺灣引發排臺暗潮,彭博社更於本月連續兩篇報導直接提醒臺積電小心因應地緣政治情勢。面對政治干預產業的新局勢,我政府和業者都應儘速以擴大全球佈局因應。
其次,最近臺灣12吋晶圓廠如雨後春筍,或新完工、動土興建或宣佈新投資計劃,例如華邦電子路竹晶圓廠新近完工、力積電3月銅鑼廠動土、4月南亞科宣佈於泰山興建先進晶圓廠及聯電宣佈於南科擴廠,每一投資案動輒以千億至3千億元計;還有臺積電將在臺南興建3奈米、新竹2奈米最先進晶圓廠。這些新增投資計劃固然將帶來經濟榮景,但晶圓廠高耗水電、人才,以臺灣有限的水電、人力資源目前已捉襟見肘,未來恐難承載如此衆多晶圓廠的龐大需求。
兩岸方面,臺積電4月通過投資南京廠28.87億美元,建置月產28奈米4萬片晶片產線。公佈後立即在大陸引起支持與反對者論戰,弔詭的反是臺灣:民進黨一向反對12吋晶圓廠到大陸投資,對此消息卻是悶不吭聲。2009年馬總統才說了句:「不排除開放12吋晶圓廠赴大陸投資」,立即招來民進黨和蔡英文鋪天蓋地式圍剿,指稱那是「經濟命脈外移中國,重傷臺灣。」
2015年總統大選前夕,業界傳言民進黨和相關業者私下達成默契;9月馬政府公告鬆綁12吋晶圓廠獨資登陸、12月臺積電向經濟部遞件申請,民進黨、深綠媒體等均噤若寒蟬。現今臺積電通過增資擴充南京廠,不見蔡政府及其外圍組織有任何聲音,證明民進黨在野時反對政府決策都是爲了謀取政治利益傷害臺灣發展。臺積電南京廠增置28奈米制程,減除全球晶片不足的壓力,同時顯示未來擴大鬆綁半導體業赴大陸投資有其必要。
基辛格說:「2000年代蘋果賈伯斯找上英特爾,該公司卻對iPhon晶片訂單不感興趣,導致蘋果另找臺積電合作,使臺積電成爲全球最先進晶片製造者,此是最大錯誤。」一個決策可以決定企業成敗,政府政策亦然。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至今,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等均已累積深厚實力,面對國內外政經環境迥異,危機是轉機,該是到了全球開枝散葉的時刻,政府應該積極協助企業將研發、製造活動進行全球佈局,善用各地資源、掌握市場機會。(作者爲前經濟部長、前經建會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