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票一票難求、館內研學扎堆,潑天流量下,博物館該如何應對?

摘要:大國之道·G310|要流量?還是要參觀體驗?答案未必唯一。

【編者按】

當我們討論燦若繁星的中華文明,G310、G215、G104,這三條連通東西、縱貫南北的國道線遠不足以舉其大、及其深。但行路間,仍可見一幅恢弘壯美的歷史畫卷鋪展開來——

良渚、二里頭、殷墟,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秦月漢關人不見,莫高窟、榆林窟、龍門石窟的造像壁畫歷千年而不朽;從西安到玉門關,從杭州到泉州港,“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交相輝映,展現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

今年7月至8月,解放日報“信仰之路Ⅱ·大國之道”報道組沿310、215、104三條國道路線,探尋中國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古人用腳步丈量的土地,正在今人腳下跑出新的速度與風景。

“我提前半個月天天掐表搶,沒一天能預約上!”

“這兩天人工講解一個也沒有了?”

“我願意花錢進館,你們爲何不能讓我們現場排隊?”

當我們沿國道G310、G215、G104踏上昔日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一路行經先民曾創造過璀璨文明的土地時,“文博熱”以一種具象姿態襲來——

陝西曆史博物館一票難求;

開館僅半年的殷墟博物館新館客流破百萬;

敦煌莫高窟門票要提前一個月開搶,連應急票也“秒殺”……

敦煌莫高窟 周程禕 攝

伴隨公衆對歷史文化的熱情空前高漲,預約困難、體驗下降等問題日益凸顯,暑假裡無處不在的“研學團”“旅行團”讓普通參觀者受到一定困擾。

當博物館迎來“潑天流量”,如何擴大歷史文化普及率,又保障公衆文化體驗,並實現博物館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在此次“大國之道”尋訪路上,記者且行且記,不同的博物館正積極給出不同實踐探索。

不預約就不難約?

7月6日上午8時30分,記者來到陝西曆史博物館門口,入口處觀衆看上去並不多,正有序進入館內。因爲採取分時段全預約機制,入館情況整體有序。

這些觀衆幾乎都是掐點預約。“我連續準點刷了三天,終於搶到了這一場。”有觀衆告訴記者。而另一位觀衆則是“全家總動員”,最後只搶到兩個名額,於是姐弟二人入館,母親則在館外等候。

但在博物館外的馬路上則是另一番景象:沒能預約上的遊客擠在路邊遮陽走廊裡,嘗試能否現場排隊或刷到預約名額。有遊客不甘心,在諮詢處前徘徊,走了又回。走廊噴起水霧,試圖給人羣降溫。

“來都來了,不如讓人進去。”“既然免費,爲何不乾脆排隊,先到先進?”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大多數文旅場館都已取消預約機制。然而對於流量很高的熱門文博場所來說,這一措施存在風險。今年8月初廣東省博物館曾嘗試上午9時至9時30分可不預約排隊登記入場措施,大量觀衆前往排隊,措施試行一週即宣告取消。如今,陝西曆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熱門文博場館依然採取全預約措施。

陝西曆史博物館館長侯寧彬直言不諱地表示,館內最大承載量爲1.2萬人,但每天在網絡上搶票的人高達60萬人。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每天最大承載量2.6萬人次,但有近160萬人次預約。

面對“潑天流量”,文博場館還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兼顧各方利益採取措施。作爲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1991年面向公衆開放的陝歷博建設年代久遠,設備缺少更新,很難通過更大時段延時開放等手段來滿足遊客需求。有入館的觀衆直言:“館內文物真精彩,但設施也的確舊了些,中午高峰時段熱得汗流浹背。”今年5月18日,陝歷博秦漢館正式開門迎客;暑假期間,開館時間從原本的上午8時30分提前至8時,下午則延後至18時30分閉館,整體增加一小時開放。

要體驗還是要便利?

7月初,當記者趕早來到洹水河畔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時,館前的空地上已經可以看到一支列隊整齊的研學隊伍。步入展廳,又有一羣戴着紅領巾的學生在一個多媒體展項前席地而坐,屏幕上青銅鼎、青銅鉞、亞長牛尊等館藏文物以一種活潑的姿態輪番進行展示。

殷墟博物館新館裡的研學團,張熠攝

第三方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研學市場規模1469億元;預計到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422億元。藏品豐富、底蘊豐厚的免費博物館成了“研學”最佳選擇。在西安博物院外記者看到,多輛整齊劃一的研學大巴車停靠在路旁,一眼望不到頭。在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紛至沓來的研學團讓人工講解服務供不應求。

同樣的情況還有旅行團。在陝歷博內,戴着統一顏色帽子的旅行團成員跟着導遊指引,將文物團團圍住,普通觀衆幾乎無法近距離觀看。有導遊甚至對團員喊話:“博物館人多,大家別不好意思往前站。”記者在陝歷博詢問數位跟團成員,他們幾乎一致表示最想看的是“兵馬俑”,對陝歷博內藏品所知甚少。

在社交媒體上,不少文博愛好者將矛頭對準研學團、旅行團,認爲這些團隊不僅搶佔了本就有限的參觀名額,還導致參觀體驗大幅下降。也有人斥責博物館不願放棄與研學團、旅行團合作,就是爲了收益,也的確存在旅行社轉賣博物館參觀名額的情況:“不如恢復博物館收費,篩掉一批湊熱鬧的人。”

選擇讓愛好者有更好的體驗,還是讓更多新觀衆能走進博物館?“這是我第一次來西安。我不知道這裡有什麼,但我知道都是寶貝。能看到一件我就很高興。”在陝歷博,一位62歲的旅行團遊客用“惶恐”表達自己走進博物館的心情,“我確實不懂,但我也想看看。”

目前,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文博機構都明確未經館方許可,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在館內開展講解活動。三星堆博物館今年也對旅行團做出嚴格限制。陝歷博選擇了另一種方式:今年5月1日起,陝歷博還將備受歡迎的何家村窖藏文物展廳免費開放,包括鑲嵌金獸首瑪瑙杯、鴛鴦蓮瓣紋金碗在內的多件珍貴文物得以與更多觀衆見面。

文物保護與利用須平衡

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敦煌。與通過環境控制可實現恆溫恆溼的博物館不同,開鑿在崖體上的莫高窟,每個洞窟面臨環境多變對文物保護的挑戰。

按照敦煌莫高窟參觀模式,遊客要先到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根據預約時間觀看介紹莫高窟歷史文化的主題電影《千年莫高》和展示石窟藝術的球幕電影《夢幻佛宮》。“原以爲是硬搭的項目,沒想到感受很好。”一位遊客對《夢幻佛宮》印象深刻:坐在球幕形空間裡仰望屏幕,如身臨其境參觀一個個洞窟。“現在不少博物館都安排有數字項目,但品質不高,體驗不佳。如果能有這樣的效果,相信觀衆會歡迎。”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站提示,未來多日的各類門票均已售罄

看完數字電影,遊客再依序乘坐擺渡車,前往十餘公里之外的莫高窟窟區,而後在講解員帶領下,有序入窟參觀。這時不少遊客才明白,先看電影並非“多此一舉”,拉長參觀線既豐富展陳內容,也能合理控制客流,確保每一時間段進入洞窟參觀的遊客數量均衡。

敦煌莫高窟,張熠攝

目前,專家按照洞窟大小、年代、壁畫塑像特點、文物保護現狀等科學規劃了12條敦煌莫高窟的參觀路線,進入洞窟的人數、停留時長等都有較嚴格的控制。通過前端數字展示和後端實體洞窟參觀,這種參觀模式既減少了遊客在洞窟內的停留時間,提升遊客參觀體驗;也避免了遊客的擁擠,增大了莫高窟的遊客承載量。在旺季,莫高窟還適時推出應急票,滿足未購買到正常票的遊客的參觀需求。

開鑿在山崖之上的敦煌莫高窟,張熠攝

在洞窟的保護上,窟內還安裝了環境監測傳感器,實時監測溫度、溼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環境因素,數據彙集到敦煌石窟監測中心進行動態分析,一旦超標將發出警告和指令,由講解員及時調整參觀線路。

當地政府也在更大範圍內探索“平衡”。“用‘潮汐’這個詞來形容敦煌旅遊業是非常準確的,比如在夏秋季(5—10月),敦煌市景區接待量、機場吞吐量、賓館入住率都是持續創高。”敦煌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局長馮穎超曾表示,“這兩年我們也在努力做大敦煌文旅的體量,要平衡淡旺季,拉長旺季、做熱淡季、均衡四季,把敦煌冬春旅遊的潛力挖出來。”